江津“銀發族”老黨員 助人“霞”滿天
2025-09-24 17:06:07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向嬌 周俊杰)邱坦銀是一位90歲高齡、擁有7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是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機關退休干部、原大橋鄉黨委書記、大橋村老體協會長,在退休的30年時間里,始終以古稀之齡踐行著赤子之心,活躍在助人為樂、服務群眾的一線。
他用永不褪色的銀發初心,贏得了村民們發自內心的信賴,被親切地稱為“邱老書記”。他屢獲表彰,曾獲“四川綠化獎章”“重慶市勞動模范”“重慶健康老人”等榮譽,21次被評為“李市鎮優秀共產黨員”。在他的引領和推動下,大橋村多次獲評“重慶市銀齡健康之家”“全民健身示范村”等稱號,走出了一條老有所養、民有所樂的鄉村善治之路。
一杯清茶化糾紛 潤和鄉鄰三十載
“他辦事公道,我們都服他!”72歲的吳廷召一句話道出了大橋村村民的共同心聲。退休后,邱坦銀仍守在大橋村的老房子里。三十年如一日,每逢趕場天,他家門口總會風雨無阻地擺上一桌清茶。這方小小的“調解臺”,早已成為村民心中的“金字招牌”,化解著大大小小的矛盾,也延續著一位老書記退休不褪色的為民情懷。
有一次,村民胡元林和朱澤輝因玉米地越界澆水發生爭執——水花濺壞秧葉,胡元林折了玉米葉,朱澤輝踩了回去,兩人越吵越兇,幾乎就要動手。邱坦銀聞訊立刻趕到。正午太陽正烈,老人蹲在田埂,一邊重新丈量土地,一邊耐心說道:“從這頭是你家,那頭是他家,老地界都在心里,怎么能忘?”他不講大道理,就憑那一雙走遍田埂泥土的腳,為兩人量回了公平,也量回了和氣。最終,雙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和。
邱老書記的調解記錄本已經摞起厚厚一沓,紙張泛黃、字跡卻依舊清晰工整。里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三十載鄉村生活的細碎片段:兄弟爭牛棚、妯娌吵灶臺、地界模糊不清、子女推脫贍養……每一行,是一場風波;每一頁,是一次和解。邱坦銀常說,調解有九個字的訣竅—— “法為上、禮為先、和為貴”,這也成了他常掛嘴邊的信條。三十年來,他累計幫助村民調解矛盾糾紛2000余次,以最樸實的方式,守護這方土地的和睦與安寧。
邱老書記的“一杯茶”,如今已飄香成一座“調解室”。從一個人一張桌,到如今14人組成的“夕陽調解室”,他用真情守護鄉鄰和睦,也讓“楓橋經驗”在這片土地生根發芽。“這間調解室,我們要一直辦下去。”成員康明華話語堅定,這位退休老隊長自加入那天起就立下決心:“邱老書記干了一輩子,我要跟他一樣干到底。”
如今,邱坦銀仍是那張茶桌旁不可或缺的“坐館先生”,但他更似一個“點燈的人”——一盞亮了三十年的明燈,正默默點亮更多盞燈,將溫暖與光亮傳遞給更多人。
豆花香暖廿五載 善行鋪就幸福路
“邱老書記,今兒又麻煩您啦!”清晨,村民林光德提著泡發好的黃豆,熟門熟路地邁進邱坦銀的家門。“這有啥麻煩的!”他笑著擺擺手,接過沉甸甸的豆桶。電機嗡嗡響起,豆香漸漸彌漫開來——這熟悉的聲音和香氣,已成為大橋村二十五年不曾間斷的溫暖晨曲。
濾渣是最費功夫的一道工序,邱坦銀卻從不省略。他仔細地將磨好的豆糊過濾、分離,直至豆漿純凈才交到村民手中。從清洗機器到過濾分裝,全程近五十分鐘,他日復一日做得一絲不茍。
“你看這濾得多干凈,替我們省了多少事喲,邱老書記多年來總是這么用心幫助我們。”村民林光德感動不已。二十五年來,邱坦銀用心踐行助人為樂,他的磨漿機磨壞了7臺,濾布磨破了200余張,木制搖架也更換了3副,累計幫助村民免費磨豆子3000余次。雖然如今年事已高,可只要有人來,他都會高興“接單”,從不說“累”。
這份藏在豆香里的善意,早已順著縱橫的田埂,鋪成了大橋村越來越寬的幸福路。
那年村里修路,因籌資問題一度陷入僵局。一戶村民蹲在泥地里紅著眼圈低聲說:“家里實在湊不出錢,可這路要是不修,車就永遠到不了我家門口……”話里透出的窘困,像一根刺扎進了邱坦銀心里。當天,他翻出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退休金,一張一張清點好,默默為那戶村民墊付了修路的費用。
“路通了,好日子才能滾滾而來。”他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樸素卻充滿力量。此后,邱老書記又陸續為村里十余條通組公路捐款,小額多次,默默付出,累計金額已超萬元。他說:“我年紀大了,重活干不動,能做的也就是出點錢、盡份心。”
這份善意,悄然浸潤著村民的心田。一次,剛磨完豆子的刁明超直奔村委會,人未站穩聲先至:“我在邱老書記那兒免費磨了這么多年豆子,之前修路,他省吃儉用帶頭捐款,這回村里修路,我說什么也得跟上,捐錢出力我都行!”
在邱老書記多年善行的感召下,助人為善的種子已深植人心。2024年,由村民捐資修建的李家洞泥結石公路終于通到了家門口。路盡頭,功德碑上密密鐫刻著148位捐資村民的姓名——每一筆都是村民同心互助、共建家園的生動見證。三十年來,在邱坦銀的帶領下,村民累計捐資修路逾50公里,鋪就了通往共同幸福的康莊大道。
創辦體協聚活力 桑榆未晚霞滿天
清晨的大橋村,常有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房前,朝村口的方向久久凝望——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下的老人們守著空巢,日子像村口那口老井平靜,卻也難免透著些孤寂。邱坦銀將這一切都看在眼里。
2005年春,邱坦銀接連敲開了三位退休老友的家門。“咱辦個老年協會吧,讓老人們有個地方聚聚。”提議剛出,就有人犯愁:“沒地方、沒錢,咋辦?”邱坦銀一拍大腿,聲音斬釘截鐵:“我家堂屋騰出來!錢不夠,我們一起湊!”從那天起,他那間樸素的水泥地堂屋,便成了村里老體協最初的“根據地”。一張舊方桌、四條長板凳,墻上貼著手抄的“活動安排”——第一次開會,四個老人圍著一碗粗茶,越聊眼睛越亮,仿佛重新點燃了歲月的燈。
面對經費短缺的難題,邱坦銀帶領村民開展個體經營、尋求企業合作,摸索出多種創收途徑:組織龍燈隊下鄉表演、承接紅白喜事餐飲服務、利用閑置土地種植經濟作物,甚至承包村道維護工程,他將所有收益全部投入老體協的發展。就這樣,在邱坦銀的帶領下,大家一點一點干、一分一分攢,大橋村老體協如同老樹發新枝,煥發出蓬勃生機。如今,協會不僅擁有了獨立的辦公場地,還建起了健身場、娛樂室、閱覽室和康復理療室。會員規模從最初4人壯大到819人,積累固定資產22萬余元、流動資金12萬余元。“這些資產,每一分錢都要用在老人身上,守護好他們的晚年生活。”邱坦銀的話語中滿是自豪與堅定。
“協會現在就是我們老年人的‘第二個家’,給大家帶來了數不清的歡笑。”79歲的會員周煥清動情地說。多年來,協會緊緊依托“春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文藝匯演、走訪慰問、結對幫扶等暖心活動。邱坦銀不僅用真情溫暖老年生活,還親自創作快板、編寫歌曲,帶領老人們用鮮活的形式宣傳黨的好政策,深受群眾歡迎。協會成立二十年來,已累計開展政策宣講、文體展演、志愿服務等活動300余場。大橋村也因此屢獲殊榮,先后被評為“重慶市銀齡健康之家”“全民健身示范村”等稱號。
這位90歲的“90后”老黨員,以一杯清茶化千結,用條條道路連民心,更將一片赤誠灑遍鄉間。他不喧嘩、不張揚,卻用三十年的默默堅守,把“老有所為”寫成了一首看得見、摸得著的田園詩。
他就是大橋村的守望者,一位用歲月溫暖歲月、以心燈點亮心燈的“鄉村點燈人”。
責任編輯:劉思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