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推行一村一“總管” 織就山區善治新圖景
2025-09-23 12:30:4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魏時遠)“要是沒有丁‘總管’,我們兩個社的用水矛盾說不定就鬧大了!”近日,在重慶奉節縣五馬鎮陳營村,村民們提起不久前的一場用水糾紛調解,紛紛為村里的“總管”丁德明點贊。
今年夏天,陳營村兩個社因持續干旱陷入用水緊張,矛盾一觸即發,互不相讓。就在爭執最為激烈的時候,丁德明趕到現場,第一時間召集兩社代表,對照村規民約實地勘察水源情況,耐心組織協商分水方案。經過一整天的溝通協調,在他的主持下,兩社最終簽訂書面約定,一場可能升級的群體糾紛,就這樣在田埂間被成功化解。
這起糾紛的高效解決,是五馬鎮創新基層治理的生動縮影。為強化黨建引領、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五馬鎮黨委、政府創新推行“一村一總管”制度,構建“1+16+3+N”大調解網絡,打造“總管有‘法’說”特色品牌,讓基層治理中的“小角色”釋放“大能量”,以微治理繪就鄉村大和諧圖景。

建強“生力軍” 草根能人蛻變為治理行家里手
“以前我連調解筆錄都不會做,現在不僅能獨立處理糾紛,還能給鄉親們講法律知識,真覺得自己成了‘法律明白人’!”大木村總管”冉紹銳說起自己的轉變,語氣里滿是自豪。
冉紹銳的成長,源于五馬鎮精心打造的“選、育、用”全鏈條總管培養體系。“選”人環節,鎮里明確“口碑好、經驗足、熱心腸”三大核心標準,優先從熟悉村情民意的老黨員、退休干部,以及有威望、有能力的鄉賢能人中篩選。
“育”人方面,鎮里創新推出“周一駐庭觀摩+月度法治講堂+案例討論會”三位一體培訓模式,組織總管”們定期走進法庭,旁聽真實案件審理與調解過程。。
“用”人環節,鎮里推行“一排查二調解三回訪”精細化流程,賦予總管“矛盾排查員、政策宣傳員、糾紛調解員”三重身份。總管們主動下沉網格,既能及時排查矛盾隱患,又能把法律法規、惠民政策送到村民家門口,織就一張覆蓋廣、響應快、化解實的基層治理網。

織密“組織網” 分散治理升級為協同聯動格局
五馬鎮地處山區,地廣人稀、治理資源分散,曾是基層治理的一大難題。為破解這一困境,鎮里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網絡,成立“鎮—村(社區)”兩級調委會,將16名深受群眾認可的鄉村總管全部納入村級調委會,擔任特約調解員。
在此基礎上,鎮里創新構建“1+16+3+N”大調解網與“1+16”小調解網。大調解網以鎮調委會為核心,聯動16個村調委會,整合法院、司法所、派出所三大專業力量,同時吸納商會、志愿者等“N”類社會力量,形成“專業+社會”協同共治格局,專攻復雜矛盾糾紛;小調解網由鎮調委會統籌16個村調委會,聚焦鄰里糾紛、家庭瑣事等“微矛盾”,實現小糾紛就地化解、不上交。
兩張網絡縱橫交織,不僅整合了分散的治理資源,更實現了專業力量與鄉土智慧的深度融合,讓山區治理的效能與韌性顯著提升。

創新“方法論” 單向普法轉型為多元浸潤式宣傳
“辦喜事的同時,也跟大家聊聊土地管理法,以后遇到宅基地問題,咱就知道該咋處理了!”在五馬鎮一場婚宴現場,總管手持大喇叭向村民普法的場景,早已不是新鮮事。
為讓法治理念真正走進鄉村、融入生活,鎮里打出“老辦法+新媒體+打卡地”普法組合拳,依托紅白喜事等村民聚集場景,讓總管化身“移動普法站”,用接地氣的語言傳遞法律知識;借助新媒體平臺,推送通俗易懂的法治短視頻、圖文內容;精心打造2個鄉村法治文化打卡地,由經驗豐富的總管根據村民需求,結合真實案例開展“點單式”普法。
“村民想聽什么、遇到什么難題,我們就講什么、解什么。”一位總管介紹,這種“你點我講、以案釋法”的模式,把生硬的法律條文變成了鮮活的故事、實用的解決方案,讓村民在輕松氛圍中就能學到法律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今,五馬鎮的“1+16+3+N”模式,不僅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社會協同的治理體系,更培育出一支扎根鄉土、懂鄉情、愛鄉親的總管隊伍。這支隊伍正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源頭活水”,持續為山區鄉村的和諧穩定、發展進步注入新活力。
責任編輯:董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