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區先鋒鎮:河長制守護下 筍溪河的生態蝶變
2025-09-23 11:22:0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賀苗 白旭憶 廖雪梅)薄霧籠罩清晨,水霧氤氳竹林。幾只白鷺在淺灘處優雅踱步,偶爾幾只野鴨掠過水面,泛起漣漪。岸邊,攝影愛好者李紅巖正屏息凝神,將鏡頭對準一只正在飛翔的紅嘴藍鵲。“這兩年,筍溪河的鳥類越來越多,有些我連名字都叫不上來!”他翻動著相機里的照片感慨道。
這一幕,是先鋒鎮筍溪河生態治理成效的生動縮影。從“爛泥溝”到“鳥天堂”,從竹林叢生到碧波蕩漾,這場生態蝶變的背后,是一條河流的覺醒,更是江津區先鋒鎮對“綠水青山”的執著追尋。
河長制:喚醒沉睡的河流
曾經的筍溪河,面臨著“流水濁、竹林亂、河道淺”的諸多生態問題:竹林無序生長,侵占河道空間,擠壓行洪通道;河流沖刷帶來的泥沙持續沉積,導致河道淤積,削弱行洪能力;河水侵蝕河岸,水土流失問題突出,破壞岸線穩定……
改變始于河長制的全面落地落實。
“我們構建起‘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河流管護體系。”先鋒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筍溪河流經先鋒鎮夾灘社區、繡莊村、石魚村、永豐村、大塆村5個村社區,岸線長度達70余公里,3名區級河長、2名鎮級河長、5名村級河長層層壓實責任,50名志愿者組成了筍溪河的“護河大軍”。
2025年來全鎮已開展巡河150余次,累計巡河時間近130小時,足跡遍布350余公里的河道岸線,巡河員的腳步丈量了筍溪河的生態向好進度。
科技賦能:智慧守護河流生態
“夾灘社區小河溝水體變黑,疑似有污水直排!”
9月15日,先鋒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接到群眾舉報后,第一時間將指令轉交水利崗核實處置。工作人員當即行動,于9月16日督促夾灘社區完成該河段清淤,并同步推進管網整改,從源頭阻斷污染。
這高效處置的背后,是“141”基層智治平臺的數字賦能。
先鋒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得益于數字重慶建設,現在巡河人員只需通過平臺APP,就能實時上報問題,附帶定位與圖片,平臺接收后自動完成事件分類、任務分派,相關部門處置進度全程可追溯。讓治水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發現’。”
2025年以來,先鋒鎮通過該平臺處理涉河問題10余件,辦結率實現100%,為河流生態筑起“智慧屏障”。
全民共治:從旁觀者到守護者
全民參與是筍溪河生態蝶變的核心動力,讓治理從“政府主導”轉為“全民共建”。
63歲的王樹元,是最早的筍溪河清漂志愿者:“我在筍溪河干清漂工作已經12年了,以前大家都不愿意干,后來看到生態越來越好,周邊的農戶也都加入進來了。”
正是王樹元12年如一日地沿河岸巡查、清理垃圾,這份堅持帶動了周邊15名群眾,共同組建起志愿服務隊。
截至目前,這支由群眾自發組成的志愿服務隊已累計打撈水面漂浮物1.6萬余噸,勸阻垂釣、傾倒垃圾等不文明行為數百次,成為河道守護的“民間力量”。
先鋒鎮還通過講理壩定期收集農戶對河道管護、管網維護的意見,將群眾訴求轉化為治理舉措。聯合鎮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中小學開展“河小青”“潔小青”活動,讓護河理念深入家家戶戶。
從個體堅守到群體行動,從村民自發到多元聯動,先鋒鎮用“全民共治”織密了筍溪河生態防護網,讓每一位居民都成為“綠水青山”的守護者與受益者。
2025年6月,歷時8個月的筍溪河夾灘社區河道治理工程順利完工,新修的護岸穩固整齊,疏浚的河道水流通暢,岸邊步道串聯起連片竹林。
如今的筍溪河,澄澈水質與沿岸綠意相映成趣,更催生出生態發展的新活力。曾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陸續回鄉,餐飲、民宿、生態農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綠水青山”正實實在在轉化為“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石月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