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 工業經濟總量破3萬億元 重慶制造業“十四五”規劃各項任務全面落地見效
2025-09-23 10:51:23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梁浩楠)9月23日,“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九場)舉行,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成效。

市經濟信息委主任王志杰介紹,“十四五”以來,重慶錨定“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目標定位,堅持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后發優勢,久久為功做大做強“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各項任務全面落地見效,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持續壯大工業主引擎,制造業規模能級取得新突破。
一方面,重慶推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相較于2020年,重慶全部工業增加值從6991億元提升至8912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5.1%,規上工業營業收入達到2.8萬億元,根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全市工業經濟總量已突破3萬億元。
另一方面,重慶推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020年的32%提高至39.9%、居全國前列。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西部第1。制造業31個大類全覆蓋的優勢更加突出,工業經濟“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重慶制造”已成為我市高質量發展的“金名片”。

持續升級存量做優增量,“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
重慶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3大主導產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建設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去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95.3萬輛,是2020年的22.2倍。筆記本電腦產量連續11年位居全球第1,晶圓產能較2020年翻了一番,柔性顯示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5。建成全球最大的氨綸單體裝置和己二酸生產基地,在尼龍66全產業鏈上打破國際壟斷,玻璃纖維產能列西部第1、全國第3,全國首款自主牌號鋁合金汽車板研發成功,昆侖玻璃搭載于國產高端手機。
重慶升級打造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軟件信息服務3大支柱產業。通機裝備、微耕機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0%和70%;冷酸靈、重慶啤酒、涪陵榨菜等入選首批中國消費名品;軟信產業規模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重慶還加快培育6個特色優勢產業和18個“新星”產業。今年的摩博會充分展示了“世界摩都”推進摩托車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電動化躍升,壯大高端摩托車與智聯電動車集群的新成效。全國每生產三輛摩托車就有一輛來自重慶;國內首條8英寸車規級碳化硅功率芯片規模化量產線點亮通線;七騰防爆化工巡檢機器人、翼動科技國內最小工業級無人機等未來產業標志性產品不斷涌現。
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生物醫藥集群成為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成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3個,集群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
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取得新突破。重慶強化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建成國家地方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1家,探索建設30個產業創新綜合體,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測時柵全球獨創納米時柵位移傳感器技術,推動高端數控機床精度提高3倍;智翔金泰研發國內首個全人源銀屑病生物制劑,實現我市1類生物新藥零的突破;美利信成功研制全球最大鎂合金超大汽車壓鑄件。
同時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重慶建設工信部重點培育中試平臺12家、數量居全國第7。“重慶造”航天用鋁合金鍛環“登上”長征火箭、神舟飛船,齒輪傳動產品“走進”華龍一號核電、三峽工程,高性能鋁合金材料、超細纖維棉、航空風擋玻璃“嵌入”國產大飛機。明月湖科創基地孵化的“哮天”機器狗、智能制冰機、盲文閱讀器等“爆品”展現了重慶年輕人的科創力量。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分別達1.82%、37.9%,分列全國第6、第3。
持續深化人工智能賦能,實數融合擴圍增效取得新突破。
重慶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構建完善“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新模式。加快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產業大腦,上線天然氣化工新材料、五金等細分行業產業大腦。持續培育建設15家AI賦能示范型未來工廠,重慶美的、重慶海爾成功打造全球“燈塔工廠”,實現我市在該領域零的突破。累計建成數字化車間1231個、智能工廠211個,國家級5G工廠34個,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22個、居西部第1。
持續擦亮新型工業化生態底色,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新突破。重慶加力實施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推動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領域開展能效提升,產業含綠量持續提升。建立區縣級、市級、國家級綠色工廠梯度培育體系,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170家、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9.5%、高于全國9.5個百分點。穩步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推動京東方光電、長壽經開區成為全國首批“無廢企業、無廢園區”典型案例。2021—2024年全市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2.3%、優于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
持續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主體培育升級取得新突破。
重慶打造“AI+企業碼上服務”綜合場景應用,建立服務企業專員制度。累計培育工業上市企業70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738家、創新型中小企業6848家,專精特新“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十四五”期間,重慶規上工業企業由6839家增加到7992家、營收規模超千億的企業由1家增加到3家、超百億的企業由22家增加到35家,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成為重慶首家央企一級總部,中國機械工業儀器儀表集團在渝揭牌。制造強市建設的“生力軍”更加壯大。
王志杰表示,下一步將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持續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提升“重慶制造”“重慶智造”“重慶創造”金名片的成色。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邵煜晟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