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從“陌生人”到“監護人”? 他用愛詮釋“長兄如父”
2025-09-22 10:27:37 來源: 奉節頭條
“既然成了一家人,我就會承擔起責任,好好照顧他們。”——這句樸實的承諾,被奉節縣夔州街道真武村的譚德貴用七年時光鍛造成金。
2018年,當岳父母相繼離世,他毫不猶豫地接過破碎的家庭:妻兄弟陳治勇、陳治鵬因先天軟骨病無法站立行走,生活完全依賴他人照料;年幼的妻妹陳紅尚未成年,卻已失去雙親的庇護。
從清晨翻身擦洗到深夜端藥喂飯,從褥瘡護理到心理疏導,1200多個日夜的堅守,譚德貴用布滿老繭的雙手,為這個特殊家庭織就了一張溫暖的網,將“長兄如父”四個字刻進了骨子里。

“既然選擇了,就要負責到底”
2025年9月14日清晨,奉節縣夔州街道真武村的薄霧還未散盡,譚德貴家的木門便吱呀作響。這個身高一米六的漢子,正用布滿老繭的雙手托起妻弟陳治勇僵硬的腰肢。兄弟倆因先天軟骨病骨骼變形,每次移動都像在搬運兩具易碎的瓷偶。譚德貴的后背很快被汗水浸透,卻始終保持著平穩的呼吸節奏——這是七年來練就的本能,連輪椅的橡膠輪壓過門檻的聲響都計算得分毫不差。
灶臺前,妻子陳羽秀正用手攪動米粥。她將吹涼的粥水舀起一勺,先在自己手背試溫,再小心送進兄弟干裂的唇間。這樣的清晨重復了2555次,譚德貴夫婦的皺紋里嵌著歲月的風霜,卻始終保持著給兄弟擦臉時毛巾擰到半干的溫度。
今年42歲的譚德貴,2005年與陳羽秀喜結連理。男主外女主內,夫勤妻賢,雖家境并不富裕,但小日子安逸幸福。然而,幸福的日子沒過幾年,這個原本平靜的四口之家,因岳父母相繼離世迎來巨變——患有先天軟骨病的妻兄弟陳治勇、陳治鵬生活完全無法自理,未成年妻妹陳紅尚需求學。當其他親屬提議送福利院時,這個1983年出生的莊稼漢用一句“他們叫我一聲姐夫,我就要管他們一輩子”接過了沉甸甸的責任。
接回兄妹三人后,譚德貴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拮據的經濟狀況因新增的三張吃飯的嘴而難上加難,陳紅的學費和生活費更是讓這個家捉襟見肘。為了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妻兄弟,譚德貴夫妻兩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機會,靠3畝薄田和農閑時打零工維持,年收入不足3萬元。微薄的收入讓每一天的生活都顯得格外艱難,但譚德貴從未退縮。“既然選擇了,就要負責到底。”這句簡單卻堅定的承諾,成了他們未來七年生活的注腳。
“他們不是累贅,是家人”
清晨五點半的微光中,總能看到譚德貴推著輪椅緩行的身影。七年來,他練就了一套“照料密碼”:給兄弟穿衣時采用“三折法”減少關節摩擦,喂飯遵循“少量多次”原則防止嗆咳,夜間每三小時協助翻身避免褥瘡。
陳羽秀的毛巾永遠分三塊:一塊擦臉,一塊擦手,一塊擦身子。鄰居李家奎至今記得那個寒冬清晨,她蹲在井臺邊搓洗尿布時,手指凍得通紅,卻笑著說:“用熱水泡泡就干凈了。”
最艱難的是晨間轉移。譚德貴需要先像拆解人偶般將陳治勇從床上挪到輪椅,再以同樣的姿勢抱起陳治鵬。妻子會提前燒好艾草水,用帶著藥香的毛巾為兄弟倆擦洗。這個流程精確得如同工廠流水線:擦洗=換尿布=轉移=按摩,七年如一日。
2023年6月的一個晚上,陳治鵬突發抽搐,譚德貴跪在水泥地上用背部充當緩沖墊,淤青從肩胛一直蔓延到后腰,卻先伸手探弟弟額頭:“還燒不燒?”這種近乎本能的反應,源自七年里2555次重復形成的肌肉記憶。
“他們不是累贅,是家人。”這句話刻在譚德貴夫婦的日常里。在這漫長的七年里,譚德貴夫婦從未有過一絲懈怠,他們把兄弟倆照顧得無微不至,身上總是干干凈凈,沒有一點異味,房間里也收拾得整潔有序。鄰居李家奎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稱贊:“每次晚飯后到他們家去,都能看到德貴兩口子推著輪椅帶兩兄弟在門口轉轉,有耐心得很!”“德貴真是好人啊,對大舅子、小舅子盡心盡力,比親兄妹還親!”這些稱贊,不僅僅是對譚德貴夫婦行為的認可,更是對他們這份至深親情的由衷敬佩。
“別擔心,有我在”
2018年的譚德貴家,是鄰里眼中“苦水人家”。他們的衣服洗得發白,袖口磨出了毛邊;菜市場里,他總是反復比較價格,為省幾毛錢與小販討價還價。但面對正在讀高中的妻妹陳紅,他們卻從未猶豫過。學費、生活費、資料費……每一筆支出都精打細算,卻從不讓陳紅為錢分心。“別怕家里的事,好好讀書,將來有出息了才能照顧自己。”譚德貴的話像一盞燈,驅散了妻妹陳紅心中的陰霾。
清晨六點的單詞本,深夜臺燈下堆積如山的筆芯,功夫不負有心人,陳紅憑借著自己的勤奮刻苦,順利完成高中、大學學業。當她將第一份工資塞進哥哥們顫抖的手心時,她完成了從受助者到守護者的蛻變。
“以前每次交學費的時候,姐夫總是默默把錢塞給我,說‘別擔心,有我在’。那一刻,我覺得他比親爸還可靠。 ”提起姐姐姐夫,陳紅有說不完的好。
在陳紅心中姐夫不僅是他們的“經濟支柱”,更是他們成長路上的“精神父親”,這份恩情讓他們銘記一生,并決心用行動回報。
如今,每周日歸家的陳紅會接力照料兄長,她的成長和獨立,讓譚德貴夫妻倍感欣慰,也讓這個家庭重新充滿了希望和活力。
“現在小妹大學畢業也有了工作,女兒今年也考上了師范大學,我相信苦日子已經過去了,以后會慢慢變得更好。”這個曾被風雨捶打過的家庭,如今有三盞明燈:陳紅大學畢業后主動分擔護理工作,女兒考入師范大學,兒子在作文里寫下“爸爸的背是最安全的椅子”。
2025年春節,當陳治鵬首次用變形的手指比出“謝謝”手勢時,譚德貴抹淚的動作和七年前一樣笨拙,卻多了幾分釋然。
“都是些平常事,多虧了娃兒媽和我一起扛,還有村干部們搭把手。”這句話,成了譚德貴逢人便說的口頭禪。但真武村村民知道,這個七口之家的整潔房間、兄弟倆毫無異味的身軀、陳紅畢業照上燦爛的笑容,都是他用脊梁撐起的奇跡。真武村黨支部書記陳青林?評價:“他教會我們,親情不是血緣的契約,而是日復一日的選擇。”
記者 馬江望 楊記民
責任編輯:董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