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李文科 曹妤
聽新聞
第1眼TV-華龍網訊(曹妤)請問“十四五”期間,重慶電網建設到底取得了哪些具體成效?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哪些具體影響?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能源高質量發展成效新聞發布會上,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張捷介紹相關情況。

張捷表示,“十四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市能源局的具體指導下,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聚焦電力保供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從供得“充足、可靠、智慧”三個方面同步發力,完成電網建設投資582億元,較“十三五”增長39.9%,重慶電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全市生產生活安全穩定用電提供了堅強支撐。

——重慶電網邁入特高壓時代,電力供應更充足。電力保供最重要的基礎是“有電來”。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的12項特高壓項目中,落地重慶的就有兩項:第一項是“疆電入渝”特高壓,建成以來最大輸送功率超過重慶電網最大負荷的10%,單日最大送電量近1億度,可供250萬臺家用空調同時使用24小時,我們用新疆的風和光,點亮了重慶的夜,涼爽了山城的夏,也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綠色動能;第二項是川渝特高壓,該工程使四川、重慶兩地電力最大輸送能力提升400萬千瓦,目前跨省電力靈活調配已經成為常態。回顧“十三五”末,外電入渝通道能力僅為650萬千瓦,而在今年夏季用電高峰,外電入渝首次突破了1000萬千瓦,占全市用電負荷的三分之一,充足的電能讓重慶“缺電的夏天”成為了過去時。
——建成國際先進型城市配電網,電力供應更可靠。電從遠方來了以后,還需確保在全市“落得下、用得好”。持續強化市內配電網建設,截至目前10千伏線路總長已經超過12.65萬公里,較“十三五”末增加30.45%,電網結構持續改善、可靠性顯著提升。在重慶“兩江四岸”核心區,建成國際先進型配電網,實現了“檢修零停電、客戶零感知”,以更加優質、穩定的電力供應,護航“新韻重慶”,守護山城夜色。
——數字技術推動電網轉型升級,電力供應更智慧。“十四五”期間,上線了西南地區首個省級虛擬電廠平臺,虛擬電廠不是真正的電廠,而是一個“智能電力協調大師”。它通過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將重慶范圍內大量分散的、可調節的電力資源聚合起來,參與電網調節,助力實現電力精準平衡、電網精細感知和負荷精益管理。同時,針對重慶電網特點,還配置了數智化巡視裝備4.5萬套、無人機1442架,將“肉眼估測判斷”轉化為“數據精準分析”,大幅提升電網巡檢質效。同時運用北斗、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故障精準定位,以數字化高科技手段保障重慶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今年夏天,重慶市最大用電負荷達3028萬千瓦,是“十三五”初期的2.3倍,也較“十四五”初期提升約24%。面對度夏大戰大考,我們全力保安全、保供應、保民生,充分發揮電網資源配置作用,實現了“高負荷下的從容度夏”。未來,重慶將全力爭取西藏、貴州以及西北等多個省份的清潔電力入渝,進一步推進與周邊電網互聯互通,以更堅實的電力保障,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