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潤人心,紅巖精神耀丹鄉——墊江縣推進“紅巖思政”育人體系改革工作綜述
2025-09-19 21:15:32 來源: 墊江報
9月10日,《墊江報》第四版“深度”欄目,以《紅色文化潤人心,紅巖精神耀丹鄉》為主題,對墊江縣今年以來推進“紅巖思政”育人體系改革工作予以整版報道和關注。現予轉發。
這是一片被熱血澆灌的土地,也是一座被信仰照亮的城市——墊江縣。
從中共墊江臨時特支聯絡點的隱秘斗爭,到藍蒂裕等紅巖烈士“為后人耕荒”的慷慨悲歌;從劉伯承元帥養傷地的烽火記憶,到圍子灣征糧剿匪的戰斗歲月……一處處革命舊址、一個個英雄名字,不僅是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的革命印記,更成為墊江縣推進 “紅巖思政” 育人體系改革的深厚底氣與精神源泉。
近年來,墊江縣系統推進“紅巖思政” 育人體系改革,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核心載體,將紅色資源轉化為育人動能,既讓紅色文化浸潤人心,更凝聚起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為丹鄉大地書寫下以思政育人賦能發展的生動篇章。
深挖紅色根脈,讓歷史“開口說話”
“這座紀念塔,銘記著征糧剿匪斗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他們用生命捍衛了新生的政權……”在墊江縣烈士陵園,講解員深情的講述讓聽眾肅然起敬。
位于桂溪街道陵園路的墊江縣烈士陵園,占地7081平方米。1951年,墊江縣人民政府為緬懷征糧工作中被暴匪殺害的革命烈士動工修建,1953年建成開放,2023年9月被命名為第二批重慶市國防教育基地。
一直以來,墊江縣認真學習貫徹《愛國主義教育法》《重慶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深入挖掘墊江紅色資源,積極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通過系統梳理,全縣完整還原了藍蒂裕、陳鼎華等5名紅巖烈士事跡,編纂出版《桂溪忠魂》《墊江豐碑》《墊江星火》《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墊江當代人物》等16本紅色書籍,留存墊江“紅色記憶”。并建成墊江縣黨史館、墊江縣黨建文化公園、普順鎮紅色紀念廣場等一批紅色教育基地,打造藍蒂裕烈士紀念館、肖中鼎事跡陳列室,提質改造墊江烈士陵園和坪山烈士墓園等烈士紀念設施,打造一大批紅色基因傳承的生動課堂。
如今,墊江已建成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個、青少年黨史國史教育基地6個,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2個,形成“城區有館、鄉鎮有廣場、學校有陣地”的紅色教育網絡。同時,推動紅色資源與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10條紅色旅游線路,推出30余堂“紅色+旅游+鄉村振興”大思政課。
建強宣講隊伍,讓故事“直抵人心”
紅色資源既要“建得實”,更要“講得活”。
結合縣域實際,墊江構建起“1+10+26+N”紅色教育隊伍矩陣:以“紅耀丹鄉”紅色故事講解員志愿服務隊為核心,輔以“小蘿卜頭”“丹城老兵”等10支特色宣講隊,聯動26個鄉鎮街道基層宣講隊,吸納烈士親屬、退役老兵、機關干部、中小學生等N類志愿力量——這支隊伍里,既有親歷者的深情追憶,也有年輕一代的青春表達。
紅巖烈士陳鼎華的妹妹陳倫華,每年主動參與宣講,含淚講述《我的哥哥是烈士》;退役老兵賀洪遠堅持走進校園向年輕一代講訴自己的軍旅生涯,分享戰爭年代的艱辛與榮耀。
“宣講不是‘單向灌輸’,而是‘精準對接’。”“紅耀丹鄉”紅色故事講解員志愿服務隊隊長周小麗說,“我們針對學生、干部、村民等不同群體定制內容,讓紅色故事真正講到心坎上。”
2024年,全縣紅色宣講隊開展“六進”活動800余場,受眾超10萬人次。“丹城老兵”志愿服務隊獲評“全國退役軍人關愛青少年志愿服務隊”,“紅耀丹鄉”紅色故事講解員志愿服務隊獲評縣級“基層理論宣講突出集體”;多名隊員在市級演講比賽中斬獲佳績。
傳承紅色基因,讓信仰“扎根生長”
如何讓紅色教育從“一陣熱”變為“長久紅”?
墊江縣以節點為契機、以需求為導向,讓紅色滋養持續浸潤。
每年清明節、烈士公祭日、全民國防教育日,墊江的紅色陣地總是人頭攢動。今年4月5日,墊江縣實驗中學300余名師生冒雨來到縣烈士陵園,莊嚴宣誓;9月18日,桂陽街道組織居民觀看《紅巖》電影,開展“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座談……近三年來,墊江縣僅在重要節點就開展主題活動3600余場次,受教育群眾超12萬人次。
針對青少年群體,墊江推動紅色教育與校園生活深度融合。全縣中小學結合研學旅行開展“行走的思政課”120余場次,沙坪小學尤為典型——依托藍蒂裕曾在此任教的資源,開展“耕荒”主題系列活動,設立“耕荒”勵志基金,打造“耕荒”主題特色黨建品牌和“紅巖思政”育人品牌。其《紅巖精神鑄魂,耕荒品牌育人》項目,還榮獲重慶市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成果二等獎。
“為烈士尋親”“讓烈士回家”等行動更顯溫情。為山東籍烈士柳泰東、龐治江找到親人,讓犧牲70多年的英靈終“回家”;為墊江籍紅巖烈士陳邦文恢復肖像,讓烈士與親屬跨越74年“相見”;為在西藏犧牲的12名墊江籍烈士尋找到親人……目前,墊江縣已為15名烈士找到親屬或確認安葬地,在全社會樹立起“崇尚英烈、緬懷英烈”的良好風尚。
擦亮紅色品牌,讓文化“出新出彩”
當紅色教育成為常態、紅色故事廣為流傳,墊江縣開始探索讓本土紅色文化走出縣域、形成具有辨識度的品牌。
墊江縣從文藝創作、理論研究、多元傳播三個維度發力,持續打造“紅耀丹鄉”這一“紅巖思政”品牌,讓紅色文化既“有深度”又“有熱度”,既“傳得開”又“記得住”。
文藝作品是紅色文化的“鮮活載體”。墊江縣組織文藝工作者深挖本土紅色素材,推出散文集《農村的這些人和事》、報告文學《“紅巖精神”耀丹鄉》、大型音樂劇《牡丹紅》、紀錄片《74年后,這對父子再“相見”》、微視頻《紅巖英烈藍蒂裕》等一批精品,藍蒂裕遺詩《示兒》也被譜曲成歌,成為全縣中小學合唱比賽必選曲目。
理論研究是紅色文化的“堅實支撐”。墊江縣組織社科工作者、理論工作者開展紅巖精神專題研究,圍繞“紅巖精神與基層治理”“紅巖精神與青少年教育”等主題,撰寫《傳承弘揚紅巖精神,打造紅色基因傳承示范縣》《藍蒂裕:披荊斬棘,舍生取義》等理論文章38篇。其中,22篇在《重慶思想政治工作》等報刊雜志發表;3篇獲得市政研會思政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三等獎”、5篇獲得全市社科界第八屆學術年活動優秀論文“三等獎”;8篇獲得“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國政研會“思想政治工作”微信號、市紀委“風正巴渝”微信號轉發推廣。
多元傳播則讓紅色文化“破圈傳播”。墊江不僅設立了“墊江社科在線”微信公眾號持續推送紅色故事,更邀請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20余家中央和市級媒體走進墊江,集中采訪“紅耀丹鄉”宣講隊、藍蒂裕烈士紀念館等,刊發新聞作品80余篇次,總閱讀量超2000萬人次。
如今,行走在墊江的大街小巷,紅色陣地隨處可見,紅色故事人人能講,紅色精神正轉化為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在鄉村振興一線,黨員干部帶頭發展特色產業;在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師傅們加班加點趕進度;在校園里,孩子們立志“為祖國耕荒”……這片紅色土地上,正書寫著以精神之光照亮發展之路的新篇章。
記者 鄭雯瑾 通訊員 湯濤
責任編輯:劉思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