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妙彩小院”做出基層治理“大文章”
2025-09-19 17:21:59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黃歡 通訊員 付沖 王建國)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土家苗寨風情濃郁,農家院落整潔有序,村民臉上笑意盈盈……近日,第1眼TV-華龍網記者走進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妙泉鎮,看到一個個以“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命名的“妙彩小院”成為亮麗風景。

近年來,妙泉鎮立足多民族山區鄉鎮實際,創新探索以院落為治理單元的“四輪驅動”模式,通過黨建引領筑基、文化鑄魂塑形、志愿助力賦能、數字智治提效,在全鎮重點打造12個“妙彩小院”,有效破解鄉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難題,群眾參與治理率達92%,98%的矛盾糾紛在院落內化解。
黨建引領,小院落有了“主心骨”
妙泉鎮轄6個村居,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超八成。山區鄉鎮如何提升治理效能?妙泉鎮把突破口放在了最小的治理單元,以“小院落”書寫鄉村治理“大文章”。
“我們構建了‘1+1+5+N’黨建強基結對聯系機制,即1個鎮黨委統籌、1個社區黨總支聯動、5個村黨支部落實、N支黨員先鋒隊下沉院落。”妙泉鎮黨委書記饒琳介紹,鎮上組建了29個“黨群結對改造小組”,發動群眾用舊建材、舊耕具打造“忠義詩墻”“鄉愁角落”等微景觀,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建設者”。

在小浩村上壩院落,村民錢炳建指著家門口的“村莊共建奉獻圖”說:“你看,我家貢獻一間房作為圖書室、院壩用作議事廣場,做了義工,得了5顆星!大家現在都比著為院里做貢獻呢!”通過院壩會、“小院家”自治模式,村民累計提出建議32條,條條有回音。
基層治理“積分制”的運用更是激發了村民參與熱情。環境整治、公益服務都能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目前已兌換1000余份,“村里事”真正變成了“大家事”。
文化鑄魂,老傳統煥發“新魅力”
“廉者有節”“勤者有為”“忠者有德”……在妙泉鎮,每個“妙彩小院”都有獨特的文化主題。
“我們以‘仁、義、禮、智、信、忠、孝、廉、謙、和、勤、儉’傳統文化為元素,打造12個主題院落。”妙泉鎮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說,目前已建成6個,計劃到2030年全部建成,形成“一院一特色、一村一風景、一鎮一體系”的基層善治格局。
文化不僅要上墻,更要融入生活。鎮上按月開展“孝月敬老”“義月勞動”“禮月評比”等活動,讓傳統美德可觀可感。兩年來,涌現出“重慶好人”2名、秀山“身邊好人”6名、“見義勇為”模范2名。
在官寨院落,村民唐亞溶剛被評為“出彩妙泉人”——最勤勞的人。“就是把地種好、把豬喂肥嘛!”她不好意思地說,“現在大家都講勤快,懶漢都坐不住了!”
志愿助力,服務隊變身“多面手”
“蔣警官,他們家的牛又吃我家莊稼了!”在熱水塘村“蔣警官調解室”,駐村工作隊員蔣健康成功調解了一起糾紛。這支由退役軍人組成的“鐵血先鋒志愿服務隊”,已成為應急處突的重要力量。
妙泉社區組建了四支特色志愿服務隊:“紅巖星火”黨員服務隊是“便民110”,“鐵血先鋒”退役軍人專啃硬骨頭,“妙彩青苗”關愛留守兒童,“妙彩銀齡”服務老人還設置了“愛心洗衣房”。
小浩村開辟“愛心菜園”送給獨居老人,大田村組建護漁志愿服務隊……目前全鎮有21支志愿服務隊常態化開展服務,成為基層治理的生力軍,基本實現“小矛盾不出院落、一般糾紛不出村”。
數字賦能,山溝溝接上“高速路”
“AI攝像頭發現有人靠近危險水域,系統立即告警,網格員馬上處置。”在鎮綜治中心,工作人員演示著“141”基層智治平臺。

針對5個村臨水的實際,妙泉鎮在38個碼頭和重點水域安裝智能攝像頭,實現溺水、非法捕撈自動預警。平臺累計處置安全隱患16起、環境事件1466件,響應速度提升80%。
“基層智治”小程序更是云端便民服務站。辦理服務事項110件,幫辦代辦“零跑腿”250件,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
“以前辦個事要跑鎮上,現在手機上點一點,干部就上門了!”劉家寨村村民張新惠說。
近年來,妙泉鎮以黨建為核、文化為魂、志愿為力、數字為翼,成功將治理重心下沉到最小單元,實現了院落“微治理”撬動鄉村“大振興”。
責任編輯:董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