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縣善感鄉:“苗藥谷”破土而出的鄉村振興之力
2025-09-19 14:34:3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趙應波 冉立 陳宣霖 冉鴻)彭水縣善感鄉,靜臥于烏江之濱。近年來,當地依托獨特的林盤、農田與烏江畫廊資源,圍繞“一帶、一核、一景”的發展布局,持續探索生態旅游、生物制藥等新興領域,讓彭水“九苗”文化瑰寶——苗醫藥,在此深深扎根。一條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融合綠色鄉村綜合體與全國苗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示范帶,正逐漸延伸……

點“石”成“精”,碎石之地變“藥谷”
烏江畔,善感鄉石盆村。碧綠的江水倒映著一排排整齊的黃精種植架,觀光亭中,游客悠然品茶、閑談。
“這是政府扶持下精心打造的‘苗藥谷’。”苗藥谷負責人李海龍坐在觀景臺,手捧黃精茶,語氣沉穩:“眼前這片地,曾經滿地碎石,被視作農業‘禁區’,如今通過碎石篩選和土壤改良,已成為黃精的優質生長基質。”
創業維艱。2022年初春,彭水寒意未退。李海龍——這位由善感鄉“柔性引才”政策引進的東北漢子,蹲在石盆村臨江荒灘,抓起一把土,碎石從指縫簌簌滑落。身旁的村民叼著煙桿冷笑:“你看,一腳踩下去全是石頭,這能種啥子嘛!”連村干部都搖頭:“這石頭地,苞谷長不好,還能搞什么名堂?”但他沒有退縮,蹲下身,扒開碎石層:“往下挖10公分,總有土。苗藥谷,就從這兒開始!”
說開始容易,但真正開始難。“就說與村民最基本的交流吧,那是聽不懂也說不到一塊兒。”李海龍說,創業前期,面對土地和民房租用,他說的話村民基本能聽懂,但村民們那口地道的家鄉話,讓他如墜霧里。
“善感鄉的干部就是我的翻譯。”李海龍帶著一絲調侃:“每次我們與村民溝通,鄉政府干部就來當翻譯,村民們提出的要求、提出的問題等,一起直面應對。”發展之初,善感鄉政府隨時安排干部職工到現場幫助解決矛盾。善感鄉黨委書記李興西介紹,每周班子成員必須到現場了解情況,一方面關注項目的啟動進度,另一方面給村民吃“定心丸”。
最后,村里只剩下9戶村民思想上有顧慮,不愿配合。于是,李海龍拎酒上門、圍爐夜話,鄭重承諾:“若項目黃了,所有設備留給大家變賣。”他還以精心烹制的藥膳黃精燉土雞款待鄉鄰,讓大家親口嘗到產業的“甜頭”。年底的一席“刨湯宴”,更徹底融化了隔閡,聯結起深厚鄉情。
善感鄉是鄉村振興重點示范鄉鎮,坐擁烏江航道、2024年渝湘復線高速通車區位優勢,借助政府“一站式”服務的親商環境,經多輪協商,2023年3月,李海龍團隊與桂花村、農綱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功簽約,以年租金15萬元盤活大棚資源,正式建立中藥材黃精育苗示范基地。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有效破解了“石旮旯”的利用難題,實現耕地保護與土地集約利用“雙贏”。
如今,195座現代化大棚在晨霧中熠熠生輝,2000余萬株黃精苗在智能噴灌下青翠茁壯。“2022年我們銷售種苗800萬株,去年600萬株,今年將近1000萬株。”李海龍興奮地說。僅種苗銷售,年銷售額就達400至500萬元,產品遠銷云、貴、川、湘、粵等20多個省市。黃精,已成為善感鄉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而苗藥谷的附加產業鏈,正如黃精的藤蔓還在不斷延展。

畫龍點“精”,“苗藥智慧”變“錢景”
“咚-咚-咚。”2024年5月7日,善感苗藥谷第九塊門牌在村民晏清榮家揭牌。木質門牌上寓意長久的“9”字,釘下去只用了三錘,卻凝聚了李海龍三年的努力。
“這塊門牌,也是我們聯農帶農機制的新起點。”李海龍說,苗藥谷9戶原住民的房屋被改造為產品展示間和民宿,使他們真正共享產業收益。“古籍稱黃精是‘仙人余糧’,我們要讓它成為‘百姓口糧’。”晏清榮一家是低保戶,如今既有房屋租金,又可參與基地務工,每人每天100元,當天結算。
“發展黃精,我們全力支持!每年在這里務工能收入上萬塊。”桂花村村民李久榮笑容滿面。
千年苗藥,萬年傳承,智慧深藏。“九蒸九曬始于唐,像我們的黃精,以及很多根莖類的中藥材,都是要經過九蒸九曬后才可以正常食用的……”苗藥谷的一角,八個大木甑整齊安放在八口鐵鍋里,熱氣盈滿加工車間。
鐘錚,第十四代苗醫傳承人。每周,她至少有兩天時間在苗藥谷,向游客演示或介紹黃精九蒸九曬古法工藝。“像我們這樣的一個木甑子,一口大鍋,一次蒸曬,可以達到140斤,然后要完成九次蒸曬并吸納夜露,才完成整套非遺流程。”
她介紹,黃精的九蒸九曬制作是一種傳統的炮制工藝,需要將鮮黃精晾曬10天左右,直至七八成干。然后將曬好的黃精用刷子徹底清洗干凈,放入鍋中用水煮半小時左右,再切成厚片,放入陶瓷罐中,加入適量黃酒拌勻,悶潤直至酒吸盡。然后放入蒸屜中,隔水蒸約1小時左右后進行晾曬,如此反復九次直至黃精表面呈棕黑色,有光澤為止。通過這一過程可以降低毒性、增強療效、改變歸經、利于貯存、消滅病菌等。“我想把武陵山藥庫腹地更多的自然好物,帶給真正需要它的人。”
“智慧種植保證了黃精品質。”李海龍補充,種植中對土壤進行改良,使用適宜的肥料,做好精準滴灌。190多個標準化黑色大棚溫控精準,溫度保持在18到20攝氏度之間,既能保證充足的日照,又能保證黃精不受暴雨、干旱和低溫天氣的影響。

精益求“精”,“秘方”變“精品”
“來了,秘制藥膳小火鍋來了!”中午時分,李海龍與基地工作人員一道,將小火鍋和食材端到客人面前。“湯汁是用41味中藥材熬制的,食材全部來自本地農戶。”他介紹,產業的生命力在于深加工,基地敏銳捕捉到了市場需求,以黃精為核心原料,結合現代工藝和傳統配方,延伸開發出涵蓋“藥食同源”理念的系列產品,如黃精茶、黃精原漿、黃精果脯、藥膳小火鍋等16款衍生品。
“我們所有的黃精產品都是想讓大家通過便捷的方式達到日常滋養的效果。比如這個即食黃精,它就是九蒸九曬的黃精,直接進行真空包裝,在日常像一個小零嘴,開袋即食,方便日常滋補。”鐘錚說,截至2024年,產品銷售額已突破300萬元,與育苗業務共同推動基地年均總產值攀升至1100萬元,產業鏈效益凸顯。
產品“意外走紅”背后,是善感鄉精心設計的產業助推機制:干部隨身攜帶黃精樣品、見縫插針推介;推動苗藥谷納入縣級文旅路線,組織非遺專場展示;甚至對鄉村干部開展黃精文化培訓。善感鄉政府圍繞沿江休閑觀光帶、集散中心和碼頭咖啡的“一帶一核一景”,以苗醫藥文化為主題,推動藥旅融合,打造“文旅地標”,真正讓苗藥谷“破繭成蝶”。

“我們已經規劃了以工代賑項目,拓展公路建設和晾曬壩,還有一些人行便道,助推苗藥谷二期發展。”善感鄉鄉長張饒表示,二期工程有望在明年五月完工。
“核心就是康養和療愈。”李海龍展望,未來,將在苗藥谷打造一個有100多個中藥材品種的百草園,使其成為科普苗醫苗藥、傳承苗醫苗藥文化的載體,提高彭水民族醫藥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站在苗藥谷觀景臺遠眺,烏江碧水映照層層黃精架。昔日碎石灘,已成“致富園”;曾經并不看好的村民,如今會主動向游客介紹:“黃精茶要小口品,第三泡回甘最妙。”這場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正如黃精的生長:一年扎根,兩年蓄力,三年破土而出。
責任編輯:董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