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李一鳴 馮珊
聽新聞

第1眼TV-華龍網訊(首席記者 馮珊)重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推動數字技術在傳統產業深度應用,全面提升制造業、建筑業、農業和服務業數字化水平。重慶在農業數字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
9月19日,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七場)——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成效新聞發布會上,市委農業農村工委委員、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周松回答了記者提問。
面對數字重慶建設的重大機遇,“三農”領域的數字化應用場景特別豐富,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前景特別廣闊。周松介紹,近年來,重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推進“數字三農”建設。
夯實一個“三農”數據底座。聚焦農業農村核心業務,構建農業領域“產業+行業+企業”三級數據倉,推動農業高質量數據集建設。目前,已經歸集數據資源292類、數據項4430個、數據4.08億條,初步形成農地“一張圖”、農事“一張網”、農信“一本賬”、農品“一碼通”的“三農”數字基礎,從而夯實了農業領域數字要素支撐能力,解決了過去數據標準不統一、貫通難、賦能應用少的問題。
探索一種智慧農業發展模式。聚焦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四側四鏈”高效協同為基本邏輯,探索“產業大腦+未來農場”耦合發展模式,推動農業從傳統經驗驅動向數據智能驅動轉變。目前全市已上線生豬、脆李、柑橘、檸檬、肉兔等5個產業大腦,建成未來農場15個、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基地310個。在此基礎上,推進AI智能體開發,建成農業領域AI模型154個。比如最近上線應用的“脆李產業大腦”,已經覆蓋脆李種植面積25萬畝,上線種植主體3885個、經銷商181家、供應鏈企業15家,通過生產和管理方式變革,為生產主體提供產業、技術、金融等相關服務,2024年脆李全產業鏈綜合產值增加3億元以上,脆李畝產平均增收2000元,帶動6萬戶果農增收致富。同時,通過脆李AI大模型構建風險預警機制,自然災害受災面積減少4.8萬畝。
開發一批“數智三農”應用場景。按照多跨協同、實戰實效的思路,開發“長江治漁”“渝農快票”“渝悅防貧”“渝農牧”“巴渝良田”等數字化應用,以數字化賦能鄉村高效治理。比如我們開發的“長江治漁”應用,通過“AI+物聯感知”,實現常見涉漁事件自動預警固證,事件平均處置時長從過去的24小時縮短至2個小時,閉環辦結率從74.5%提升至95%以上。
相關鏈接: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