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 重慶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全面落地落實?14項指標已提前完成
2025-09-19 10:51:25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首席記者 馮珊)9月19日,“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七場)舉行,主題是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成效。發布會上,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兼)李春奎介紹了“十四五”以來的相關情況。

“三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基礎工程。李春奎介紹,“十四五”以來,重慶農業農村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2024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2136億元、較2020年增長1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較2020年增長35.8%,今年上半年分別增長3.1%、6.2%,繼續保持良好勢頭。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全面落地落實,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14項指標已提前完成。

五年來,聚焦聚力“守底線”,糧食安全和成果鞏固交出高分報表。糧食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堅持穩面積和提單產兩手發力,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全力治病害、防洪澇、戰高溫,今年實現夏糧“五連增”,夏油“十八連增”,大面積單產提升2公斤以上,生豬、蔬菜等重要農產品量足價穩。
耕地保護建設持續加強,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著力破解耕地細碎、排灌難、農機作業難等生產瓶頸,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888萬畝,畝均節本增效約200元。脫貧攻堅成果持續穩固,織密立體防返貧監測網,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和幫扶產業提質增效行動,有勞動力的脫貧戶基本都能實現就業或發展產業,鄉親們脫貧不返貧、闊步邁上新生活。
五年來,聚焦聚力“抓發展”,現代生態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態勢良好。特色產業質效提升,打造10條百億級生態農業產業鏈,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分別達到10個、13個,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節臍橙品牌價值穩居全國同品類第一,一批高品質、好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三產融合漸入佳境,把農產品加工作為延長產業鏈關鍵環節,實施區縣、園區、企業“頭羊計劃”,推動企業上規、上云、上市,規上企業總產值達2552.2億元;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02條,接待游客年均增長7.5%,鄉村旅游成為市民假日游玩新時尚;實施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突破220億元,更多農特產品飛出大山。
綠色發展加快轉型,采取有機肥替代化肥以及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措施,推動畝均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7年遞減,農業生產更綠色,市民吃得更安全;打好長江“十年禁漁”攻堅戰、持久戰,水生生物從“休養生息”到“生生不息”。
五年來,聚焦聚力“惠民生”,巴渝和美鄉村的幸福畫卷加快繪就。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統籌抓好廁所、垃圾、污水“三個革命”,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達87.8%、100%、71.2%,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環境更加干凈整潔,農村居民愛護家園、講究衛生的氛圍日漸濃厚。
公共服務均衡發展,統籌推進路網、水網、電網、通訊網、物流網建設,建好城鄉教育、醫療、養老共同體,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城市優質公共資源下沉,如今,農村基礎設施布局更加優化,村容村貌進一步提升,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現代版巴渝和美鄉村圖景正徐徐展開。
民生實事可感可及,踐行“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理念,接續辦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改善農村住房條件、提升農村老年人照護水平等10件民生實事,一批困擾農民生產生活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民生答卷既有溫度也有厚度。
五年來,聚焦聚力“促善治”,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鄉村基礎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更加牢固,會同市級相關部門推動工作重心下移、資源力量下沉,健全黨建統領基層智治體系,選派鄉村指導員等1.2萬余名,整合資源培訓高素質農民30余萬人,培育儲備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1.8萬余名。
文明鄉風加快培育,常態化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等活動,實施“春風滿巴渝”社會風氣提升行動,農村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得到有效整治,巴渝鄉村的民風更純、風氣更正。
農村社會穩定安寧,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重慶新實踐,創新推行“三事分流”、院落微治理等治理方式,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115個,農村治安穩定向好。
五年來,聚焦聚力“增動能”,農業農村發展動力活力持續增強。農村改革不斷深化,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近500萬農戶拿到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吃上了長效“定心丸”,在此基礎上,穩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市家庭農場3.9萬個、農民合作社3.02萬家,農業經營體系更加完善;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強村富民綜合改革帶動95%的村集體收入超10萬元,村集體的家底更厚實。
科技創新走深走實,建成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等部級以上創新平臺21個,與中國農科院聯合攻關13個重大項目,以“慶油11”油菜為例,該品種含油量52%以上、畝產200公斤以上,均位居全國大面積推廣品種第一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5%。
數字“三農”破題起勢,上線運行生豬、脆李等5個產業大腦,培育15個未來農場,以“產業大腦+未來農場”為牽引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比如“生豬產業大腦”服務經營主體20余萬個,線上生豬交易額超1200億元,目前全市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達43%,位居西部第一、走在全國前列。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常涵笑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