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瞭望|今天,值得被反復銘記
2025-09-18 10:53:17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警報為歷史而鳴,鐘聲為和平而響。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94周年。自1995年起,每年9月18日,沈陽都會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全城拉起防空警報,撞響14下警鐘,以警示世人勿忘國恥、勿忘九一八。全國各地也會舉行多種形式紀念活動,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94年前,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聲爆炸,炸開了中國近代史上最疼痛的傷口。自此開始,中國人民用14年書寫著捍衛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而這,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烽火中最早燃起的東方炬火。
不曾忘,不敢忘,不能忘!今天,勝利的旗幟已經飄揚八十個春秋,但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布滿彈痕的“殘歷碑”,仍在訴說著那段山河破碎的血淚史。警報穿透云霄,我們不僅是在追思日寇侵略帶來的苦難,更是在感嘆和平發展的來之不易。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這首歌,句句泣血、聲聲含淚。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誕生于抗戰烽火中的《松花江上》旋律一響,不少人內心深處的民族之魂被瞬間喚醒。
歷史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對于中國人來說,九一八早已超越具體日期的概念,成為刻進民族基因里的歷史坐標。我們銘記這一天,是為讓警鐘長鳴于歲月,在銘記中淬煉民族的筋骨,于反思里積蓄復興的力量。
以史為鑒,是民族生存的必修課。落后就要挨打,軟弱必招欺凌。1931年的中國,軍閥割據、國力孱弱。九一八事變后短短4個多月,128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同胞慘遭奴役。當時的國民黨當局和部分民眾,一度寄希望于“國際公理”,幻想歐美列強能主持公道。然而,包括倡議成立“國際聯盟”的美國在內,均對日本的侵略行為采取綏靖政策。
今日之中國,早已不是當時任人宰割的模樣,但用血淚換來的真理,依然歷久彌新——真正的和平,不是靠妥協退讓換來的短暫平靜,而是以強大國力為支撐、以民族團結為根基、以正義信念為旗幟的持久安寧。今天,我們紀念九一八,就是要從歷史中汲取居安思危的警示,維護來之不易的國家安全。
向史而新,是民族復興的推進器。九一八的警鐘,提醒我們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鐵律,也激發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自強不息的奮進力量。從“兩彈一星”到“嫦娥探月”,從“蛟龍深潛”到“北斗組網”,正是這種精神讓中國不斷突破封鎖、實現跨越。
今天的中國,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技術更迭風云變幻。面對“卡脖子”技術挑戰,我們當傳承發揚先輩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偉力,在科技革命中搶占制高點,在產業變革中培育新優勢,讓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中迸發更強勁的動能。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歷史烽煙雖已遠去,當今世界卻并不太平。地區熱點此起彼伏,沖突危機延宕反復,人類仍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
在九一八事變爆發94周年之際,回望這場改變東亞乃至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其留給國際社會的深刻啟示依然值得借鑒。
歷史記憶不容“選擇性遺忘”。有些痛,不能遺忘;有些路,不能再走。當前,堅持正確二戰史觀尤為緊迫。現實中,個別國家在歷史問題上頻頻玩心眼、耍手段,不是美化侵略戰爭、篡改歷史教科書,就是選擇性遺忘戰爭罪責。部分學術研究趨向去政治化,模糊侵略與反侵略的正義界限。更有某些勢力將歷史記憶工具化以服務地緣政治。
歷史不容遺忘,因為每一道傷痕都鐫刻著人類的苦難;真相不容改寫,因為每一段過往都維系著正義的底線。我們呼吁堅持正確二戰史觀,不僅是還原歷史、尊重事實的學術要求,更是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捍衛戰后和平秩序的時代使命。唯有銘記歷史、守護真相,才能讓警鐘長鳴于耳畔,讓和平深植于人心。
強權邏輯終將讓路文明法則。九一八的教訓,從未真正遠去。當今世界,“叢林法則”的暗流從未消弭——局部沖突中,軍事強權以“實力定義正義”,肆意改寫著地緣版圖;科技領域,芯片斷供、技術封鎖成為大國博弈施壓的“新型武器”;經濟層面,濫用關稅手段、無視貿易規則成了“家常便飯”。
強權的邏輯或許能逞一時之威,但終將讓路于文明法則。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主權平等原則,到《聯合國憲章》奠定戰后國際秩序的基石,人類文明始終在曲折中推進著“規則大于權力”的共識。當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力量,共同以多邊主義對抗單邊霸權,以合作共贏消解零和思維,以法治精神約束強權邏輯,“叢林法則”的暗流才能真正退去。


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才能維護共同安全,消弭戰爭根源,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從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勘界劃界“安定四鄰”,從提出“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到攜手世界互利共贏;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全球治理倡議……如何避免零和博弈陷阱、化解文明沖突風險、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中國給出了答案。
以“記憶的火炬”照亮和平之路。今年,中俄兩國分別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正是為了弘揚正確二戰史觀、維護戰后國際秩序、捍衛國際公平正義,也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強大正能量,為人類和平發展事業指明前進方向。
每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都應有為歷史立鏡的擔當。個別國家如果真心想翻過歷史問題這一頁,就應該以誠實態度正視和反省侵略歷史,同軍國主義徹底切割,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可建立跨國歷史對話機制,通過設立常設性的國際歷史研究機構、定期舉辦多邊歷史學術研討會、推動跨國歷史檔案互查互證等方式,搭建起超越國界的歷史真相共建平臺;推動歷史教育國際化,讓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具有跨國警示意義的歷史事件,成為全球歷史教育的核心內容,促進不同國家青年一代對戰爭記憶的共情理解。
以“發展的橋梁”跨越歷史鴻溝。和平發展是歷史大勢。一直以來,中國不斷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和信心:面向所有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給予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面向非洲大陸,提出中國同非洲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動;計劃在有需要的上合組織成員國,實施100個“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10所“魯班工坊”……中國用實打實的舉措,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更多的確定性。
國際社會應摒棄“門戶之見”,打破“小院高墻”,積極推動“發展替代沖突”理念,通過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編織命運共同體。同時,支持民間外交的力量,讓青年交流、學術對話、藝術合作成為化解歷史堅冰的春陽。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九一八的警鐘,穿越九十四載風霜,仍在中華兒女心頭錚錚作響。當歷史的聲音與時代的脈搏共振,正是書寫新篇章最好的時刻!
責任編輯:李遠山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