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育樹”護“星星”!涪陵這位母親讓特殊孩子實現從康復到就業
2025-09-17 18:26:3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劉運 袁穎 周慶)在孤獨癥與特殊兒童的世界里,沉默常像無形的墻,將他們與外界隔絕;而墻的另一邊,無數家長正踩著迷茫與絕望,獨自踏上“救孩子”的漫漫長路。吳春滿,便是這千萬家長中的一個。從為自家孩子追光的母親,到想為更多家庭搭起“避風港”的引路人,吳春滿用11年時光,完成了一場從“自救”到“互助”的突圍。
從“自救”到“互助” 在絕境里“摳”出互助路?
今年51歲的吳春滿,大學畢業后曾在深圳一家港資企業從事計算機工作。2002年兒子的出生,將“母親”這個身份重重地刻進了她的生命里,也悄然按下了她人生轉折的開關,孩子兩歲時不會叫“爸爸媽媽”,對玩具、聲音毫無反應。醫院的診斷書像一塊巨石砸在她心上——孤獨癥。“他們不盲,卻對世界視而不見;不聾,卻對周遭“充耳不聞”;不啞,卻不知如何開口說話。”吳春滿至今還記得,拿到診斷書那天,她抱著孩子在醫院走廊坐了整整一下午,眼淚把孩子的衣服浸濕了一大片。?
從那天起,她成了“追光的母親”。帶著孩子奔走于北京、上海等地的醫院,擠在擁擠的候診走廊,守在康復教室門外,無數個深夜,她抱著孩子,淚流滿面卻不敢出聲。那是一段仿佛沒有盡頭的旅程,希望的微光時而閃爍,時而又被現實重重壓下。
然而,吳春滿沒有屈服。在漫長的求醫和自我救贖過程中,她發現涪陵和周邊地區,缺乏針對孤獨癥兒童的專業康復機構。更多的家庭正像她一樣,陷入迷茫、孤立無援的困境。
“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微弱,但一群人的力量可以擊穿黑暗。”2014年,她聯系到區內5個同樣面臨困境的家庭,發出“抱團取暖”的倡議。幾個家長擠在狹小的客廳里,談起孩子的未來,無不紅了眼眶:“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幼兒園不收怎么辦?”“我們老了,孩子該怎么活?”說著說著,有人捂著臉哭了起來,吳春滿看著大家通紅的眼睛,攥緊了拳頭:“既然沒有路,我們就自己踏出一條路來!”
那年冬天,吳春滿拿出7萬元加上其余四個家庭湊出的3萬元,在華墨公寓公租房租下一間不足百平方米的小活動室,成立了“涪陵愛心樹家長互助中心”,為讓更多家庭能負擔得起康復費用,中心實行減免部分費用,每月僅收取800元運營成本,而當時重慶、北京等地類似機構的費用已高達上萬元。

啟動資金很快見底,后續投入全靠夫妻倆早年在深圳工作的積蓄支撐。丈夫王利華經營科技公司維持家用,有次公司資金周轉困難,吳春滿硬著頭皮向娘家借了3000元交房租,轉身卻在廚房偷偷抹淚。即便如此,她仍堅持,當其他家庭陸續退出,她看著墻上孩子們的涂鴉,擦干眼淚:“既然大家把路交到我手里,我就不能讓它斷了。”
2015年,轉機終于到來。共青團涪陵區委聯合重慶市慈善總會送來第一批物資,在本地相關部門和北京中精協支持下,“涪陵愛心樹家長互助中心”正式掛牌為公益性機構,每年能籌集近10萬元資金。
從“困局”到“微光” 用堅守點亮希望之路
吳春滿至今記得第一個孩子在她的指導下成功穿上襪子的那一刻:“那是我第一次在孩子的世界里,看到了希望的光。”這束光,也照亮了她的公益之路。
慢慢的,背著書包、抱著孩子找到“愛心樹”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一個名叫瑤瑤的女孩,半歲時被查出聽力及智力異常,在醫院康復了兩年多,3歲還不會說話。眼看同齡的孩子都去上幼兒園了,瑤瑤卻連“吃飯”“喝水”的指令都聽不懂,醫生搖搖頭說“能不能聽見都不好說”。在茫然無措時,有人向瑤瑤媽媽說起了“愛心樹”。于是,她抱著孩子找到了吳春滿。?

第一天進教室,瑤瑤就像一只豎起尖刺的小刺猬,看到教具就扔,從進教室哭到下課,嗓子都哭啞了。吳春滿拿著一塊小熊形狀的餅干,輕聲說:“瑤瑤,你看,這個小熊好可愛呀。”瑤瑤愣了一下,哭聲小了點,卻還是不肯接餅干。
接下來的每一天,吳春滿都親自陪瑤瑤上課。瑤瑤哭,她就坐在旁邊輕輕哼兒歌;瑤瑤扔玩具,她就撿起來,再遞到瑤瑤手里。三個月后,瑤瑤突然指著水杯說“水”;半年后,她能跟著老師唱完整的兒歌;一年后,她不僅能聽懂所有指令,還能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戲。當瑤瑤媽媽看到孩子背著書包走進特殊學校時,抱著吳春滿哭了:“謝謝您,是您讓瑤瑤看到了光。”
2018年6月,“愛心樹”正式被重慶市殘聯評為AA級定點康復單位,在越來越多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愛心樹”進一步擴大了公益范圍,對7歲及以下的孤獨癥及特殊兒童,全部免除康復培訓費用;對7歲以上、家庭存在困難的孩子,同樣敞開免費幫扶的大門。
這份公益的堅持背后,是吳春滿無數次為了資金發愁。有一年春節前,機構沒錢給老師發工資,她四處借錢,有的干脆避而不見,最后還是丈夫找朋友借了5萬塊,才讓老師們安心過年。她常說“再難也不能虧了老師”,可原本在深圳拿著高薪的她和丈夫卻租住在涪陵的公租房里,直到2019年夫妻倆才在涪陵買了一套小房子。
這份堅持,已累計讓500余名孩子得到了專業康復。“愛心樹”不僅填補了涪陵孤獨癥康復領域的空白,更讓無數家庭從“絕望”走到了“希望”。?

從“偏見”到“就業” 在拒絕中鋪就自立路
隨著第一批孩子漸漸長大,吳春滿又有了新的牽掛,“很多人覺得孤獨癥孩子長大了就是‘負擔’,可我見過他們認真和努力的樣子,他們也能靠自己的雙手生活。”2023年,她開始奔走于政府部門、企業之間,想為孩子們建一個輔助性就業與托養基地。可這條路,比她想象中更難。?
她第一次去一家手工制品企業談合作時,負責人聽說是“孤獨癥青年就業”,直接擺擺手說:“我們要的是能干活的,這些孩子來了還得專人看著,太麻煩了。”她沒放棄,隔了一周又帶著孩子們的手工作品上門,負責人卻沒再見她。這樣的拒絕,她記不清經歷了多少次。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她坐在車里看著窗外的燈火,突然覺得特別累,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不到,可一想到孩子們期待的眼神,她又重新打起精神。?
2024年,在政府部門的協調下,吳春滿整合多方資源,建成了2000余平方米的輔助性就業與托養基地。基地裝修時,機構沒有多余的錢裝修,她就說動丈夫墊資幾十萬裝修基地。為了省錢,她自己當監工,盯材料、看工藝,生怕浪費一分錢。基地里,不僅有學齡前兒童的康復課堂,還多了手工皂制作、文件整理、西點制作等樣本工作,這是“長大的星星”們的“職場訓練營”。為了讓孩子們得到更專業的訓練,吳春滿還聯合北京星星雨研究所、北京融愛融樂心智障者家庭支持中心、重慶醫科大學、長江師范學院等機構和高校,優化康復與職業訓練方案。
2025年,吳春滿多方奔走,與部分企業建立“孤獨癥”患者就業實踐基地,幫助“長大的星星”們順利就業,如今已有10名特殊青年在基地實現輔助性就業,從事文員、手工、數據標注等工作。“雖然每個月只有600多元工資,但他們實現了從‘被照顧者’到‘勞動者’的轉變啊!”吳春滿眼眶泛紅道:“這轉變里藏著他們的尊嚴。”
“光有訓練還不夠,得讓更多人接納他們。”每年4月2日“世界孤獨癥關注日”,吳春滿都會組織“藍色行動”,帶著孩子們走上街頭,給市民發放科普手冊,讓孩子們表演手語舞、展示手工皂。
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主動了解孤獨癥。“雖然路還長,但只要有人愿意走,就一定能看到光。”11年時光,吳春滿從一個“追光的母親”,變成了無數“星星的孩子”的“吳媽媽”;“愛心樹”從一間小活動室,變成了特殊家庭的“避風港”。她的手上布滿了教孩子做手工留下的老繭,眼角的皺紋藏著無數個熬夜的夜晚,可她的眼睛里,始終閃爍著對孩子們的溫柔與堅定。
責任編輯:石月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