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 渝派紀錄片何以閃耀花城
2025-09-12 06:41:48 來源: 重慶日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伴隨著歌聲響起,愛國實業家盧作孚筆下“愿人人皆為園藝家,將世界造成花園一樣”的17字箴言,定格在紀錄片《盧作孚》的片尾。
9月7日下午,廣州圖書館負一樓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內,渝派紀錄片《盧作孚》放映結束后,觀眾席響起熱烈掌聲。5集、2天、250分鐘,《盧作孚》的放映,為廣州圖書館主辦的“2025紀實影像照見未來”系列活動畫上圓滿句號。
從8月30日至9月7日,活動共展映了9部紀錄片,其中,重慶團隊發現、找回、研究而成的《苦干——中國不可戰勝的秘密》和創作的《九零后》《西南聯大》《盧作孚》等4部影片集中展映,幾乎占據“半壁江山”。這份亮眼成績是偶然嗎?重慶歷史人文類紀錄片究竟藏著怎樣的創作優勢?連日來,記者進行了采訪,解碼其創作優勢與發展邏輯。
是偶然,更是必然
“展映近一半的片子都是重慶團隊創作,這是偶然,更是必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廣州圖書館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副研究館員曾潔給出答案。
在曾潔看來,《九零后》《西南聯大》《盧作孚》將敘事植根于抗日戰爭時期的嚴峻語境中,展現了不同群體在民族危亡面前的“救亡”行動,呈現了微觀視角下的宏大歷史。從教育、實業、個體成長等不同維度,共同構建了抗戰時期中華民族救國、堅守、抗爭的精神圖譜,印證了抗戰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文化、意志與民族凝聚力的勝利。
“去年,廣圖紀錄片中心就將徐蓓自2012年以來創作的歷史人文類紀錄片作品進行了整體入藏,并建立了作品專藏。”曾潔表示,以徐蓓為代表的重慶紀錄片團隊在創作上兼具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這與紀錄片中心的館藏定位非常契合。
曾潔進一步解釋,這些紀錄片還有一個共同點,都有著創新的視聽語言表達和美學呈現,在傳遞情感溫度和思想深度的同時,讓厚重的歷史更易被公眾感知,很適合在公共圖書館進行大眾傳播。
美學的呈現,觀眾最能感知。廣州市民廖明暉觀看了本次集中展映的所有紀錄片,對于重慶團隊創作的片子印象深刻,“無論是《西南聯大》還是《九零后》,都是動靜結合張弛有度。旁白不喧賓奪主,像徐徐清風,音樂的插入也恰到好處,配合情緒釋放。”
以真心筑影像,以重慶觀世界
從2012年接下《大后方》這個“命題作文”開始,重慶導演徐蓓已經在歷史人文紀錄片的賽道深耕多年。
談及紀錄創作,徐蓓的表述質樸卻深刻。她說,家鄉重慶對她最大的意義,不僅是生活的地方、方便獲取選題的地方,更是思考更大問題的原點。從時間上尋找重慶的過去與現在的聯系,從空間上探索重慶與更廣闊的外部世界的聯系,徐蓓總是綜合文學、歷史、地理等多學科知識,試圖通過這座城市的故事,全面立體地折射近現代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歷史脈絡。
除了本次在廣州展映的幾部片子外,徐蓓團隊還有一部很酷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豆瓣評分高達9.0分。沒錯,她用“酷”來形容自己的創作,酷在哪?酷在結構上,徐蓓解釋,《城門幾丈高》在框架上以“城門”為核心意向,觀眾可以在每一集中找到這座城市的近現代史與城門的關系。“簡單就是酷,在這樣簡潔的架構里,城門這個有形的載體,不僅滿足了影像敘事需要,更承載了重慶在抗戰烽煙中涅槃重生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城門所承載的這段歷史塑造了今天重慶的城市基因。”徐蓓說。
事實上,這種“酷”亦貫穿了徐蓓多部作品,用地圖敘事代替大段解說詞、將搖滾樂融入片頭片尾、大量的詩意空鏡,充分尊重每一個觀眾,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找到最打動人心的那個點。
而這,也是徐蓓創作的《大后方》《城門幾丈高》《西南聯大》《九零后》《盧作孚》等幾部歷史人文紀錄片都能收獲好評的重要原因。“影像作品的魅力在于藏觀點于敘事,也許有人看風景,有人去考證,有人提煉觀點,讓不同層次的觀眾都能找到觀看的樂趣。”徐蓓表示,自己的每一部片子都不是直白說教,而是期待以片中那些故事與細節與觀眾建立情感鏈接,以此與觀眾平等對話。
渝派紀錄片的四大核心競爭力
“可以這么說,只要是談以抗戰大后方這段歷史為主題的紀錄片,重慶的創作肯定是領先的,也是不可能被繞過的!”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重慶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周勇教授給出堅定的回答。
周勇表示,渝派紀錄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長期堅守的必然,這種堅守,是對作品如藝術品般的品質追求。重慶團隊不浮躁、愿意花時間沉淀,比如《大后方》從2008年醞釀到2015年播出,耗時8年,這種“慢工出細活”讓作品經得起時間淘洗。重慶團隊的創作目標不是生產“快餐”,而是打造沉甸甸的“藝術品”——生產得快,也意味著消失得快,而藝術不會過時,即使10年、20年后,不同的人再來看依然能品出味道。
在他看來,渝派歷史人文紀錄片之所以能夠在嶺南閃耀,其核心競爭力表現為四大優勢:
首先是頂尖歷史學家隊伍所提供的學術根基。歷史人文類紀錄片要拍成藝術品,第一位的是要有歷史學家,而不是電視藝術家。
其次是專業紀錄片團隊實現了質的飛躍。渝派紀錄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有風格積淀,以張魯、雷衛等為代表的電視藝術家探索并奠定基礎,此后又有以徐蓓為核心的重慶團隊佳作無數。從聚焦重慶本土題材,到升級為以重慶為原點輻射全國、放眼世界的創作格局,專業的團隊實現了質的飛躍。
其三是重慶的影像史學研究走在全國前列。作為20世紀80年代從美國傳入的學術領域,影像史學在國內常因從業者缺乏學術背景而難以深入,重慶卻打破了這一局限。尤其以《苦干與戰時重慶》為代表的學術成果,更在影像史學理論探討上取得一些突破。
其四是重慶有著許多獨家影像素材以形成差異化優勢。這得益于《大后方》等重點項目在全世界的搜尋和積累,僅在這期間,重慶團隊挖掘出200多個小時的國外影像資料,這是作品能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雙雙
責任編輯:李遠山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