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有溫度 奮進有速度 重慶“十四五”交出高質量答卷
2025-09-01 07:14:37 來源: 上游財經-重慶晨報
8月29日,“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一場)舉行,本場發布會介紹了“十四五”時期重慶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成就,解讀重慶發展的“民生溫度”與“奮進速度”。
發布會上,重慶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高健表示,重慶2021~2024年經濟年均增長5.7%,成為中西部首個經濟總量超過3萬億元的城市,人均GDP突破10萬元,《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居民收入等進展符合預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人均預期壽命等13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
成就
【2024年,規上工業營收達2.8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1.8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6萬億元,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提升至582公里,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了2萬億元,中歐班列(成渝)開行數居全國第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325天以上】
A
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加快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
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
2024年規上工業營收達2.8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1.8萬億元,筆記本電腦產量連續11年居全球第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量從2020年的4.3萬輛增長至2024年的95.3萬輛,西南鋁研制的高性能鋁合金材料成功應用于C919大飛機……“制造強市”成為重慶的響亮名片。
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1%,重組形成全國重點實驗室11個,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從2020年第98位上升至2024年第40位……
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6萬億元,全國城市排名躍居第2位。“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費場景成“8D魔幻”山城的獨特標簽,5000架無人機燈光秀常態化云端演繹“雄奇山水 新韻重慶”,重慶用實際行動“最寵游客”,打造從眼球到味蕾的極致體驗。
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由344公里提升至582公里,璧山、江津實現與中心城區半小時便捷通勤。渝東北、渝東南相繼邁入高鐵時代,黔江1小時可達中心城區。結束了城口縣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實現了“縣縣通”高速。
B
努力擴大高水平開放
加快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
積極推進全方位深層次改革
滾動實施了290多項“三個一批”重點改革項目,全面完成國企、園區開發區、政企分離改革和國有資產盤活突破,首個一級央企總部在渝成立,實現“零”的突破,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了2萬億元,各類經營主體迸發出活力和動力。
積極實施主動對外開放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合作10周年,新加坡成為我市最大外資來源國,東盟成為我市最大貿易伙伴。新設白俄羅斯、緬甸駐重慶總領館,新增友好城市10對,朋友圈越擴越寬,好朋友越交越多。智博會、西洽會等召開,全球客商共享重慶的發展機遇。
積極拓展對外開放大通道
中歐班列(成渝)開行數居全國第一,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74個港口。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建成投用,成為中西部首個擁有4條跑道的機場。開通重慶港至寧波舟山港萬噸級輪船江海直達航線,“千里輕舟”推動重慶航運邁入“公交時代”。
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
加快打造踐行“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重要理念的范例城市
C
全力辦好民生實事
每年滾動實施15件市級重點民生實事,醫檢互認、新生兒登記等“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彰顯智慧城市的民生溫度,“背簍專線”“扁擔輪渡”“潮汐攤區”飽含煙火山城的包容和溫情。
全力建設“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
打造一大批滿足全時域、全齡段需求的“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就近解決教育、養老、看病等需求,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舒適的幸福生活。
全力建設美麗重慶
重慶單位GDP能耗優于全國平均水平3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325天以上,城鄉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Ⅱ類,提質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190多萬畝,全力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D
努力實現高效能治理
積極貢獻中國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重慶方案
全面推動數字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
在全國率先建成投用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三級治理中心成為城市治理“大腦”,AI賦能構建地下管網、高樓消防等數字孿生系統,有效應對2024年18輪強降水和77天破紀錄高溫天氣。
全面推動新時代市域社會文明治理實踐
弘揚“堅韌、忠勇、開放、爭先”的城市精神,開展禮讓斑馬線等專項行動,街頭巷尾“治小事”處處彰顯城市“大文明”。
全面推動平安重慶法治重慶建設
超大城市本質安全水平顯著提升,安全事故、火災、刑事案件數量逐年下降,“老馬工作室”“莎姐守未”成為平安重慶建設金招牌。
關注
【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27.8萬人,全面落實育幼、扶弱、居住、文體等9大民生領域85個服務事項。中國長安汽車集團總部落戶重慶。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連續5年保持西部第一。鐵路路網密度位居西部第1。川渝兩省市今年GDP有望突破10萬億元】
A
民生措施
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破解群眾急難愁盼
推動兜底性社會保障更加公平
近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27.8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有序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殘疾人“兩項補貼”、優撫對象撫恤補貼等標準,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610萬人,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
推動基礎性公共服務更加均衡
制定并動態調整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全面落實育幼、扶弱、居住、文體等9大民生領域85個服務事項。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就業、社保等領域32個協同試點事項實現同標辦理。
推動普惠性民生服務
更加優質
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學前教育普惠率達95.2%。區縣域醫共體實現所有區縣全覆蓋。大力發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務,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提升至67.4%,每千人口托位數提升到4.3個。
推動多樣化社會服務更加可及
統籌推進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引導養老、托育、家政等進社區,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積極打造高品質宜居生活,全市“四館一中心”常態化免費開放、年服務群眾超8000萬人次,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34.3%,人均預期壽命增至79.72歲,較“十三五”末提高1.87歲。
B
產業發展
聚焦“3個加速” 結出豐碩成果
創新“動力源”加速集聚
布局打造了金鳳、嘉陵江等4大重慶實驗室,高端裝備機械傳動、智能汽車安全技術等1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
重慶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從380億元增加到850億元;獨角獸企業的數量躍居西部第一,萬人專利發明擁有量實現了翻倍,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連續5年保持西部第一。
制造業“主引擎”加速發力
助力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3大主導產業集群向萬億級邁進,制造業成為重慶的“金名片”。
全市汽車產量增長超過了60%;功率半導體產能居全國前三,晶圓產能翻了一番;建成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產基地,航空風擋玻璃、核級測溫材料等新材料實現了國產替代。
重慶加速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無人機適飛空域開放程度居全國第四,成渝地區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兩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入選了國家隊。中國長安汽車集團總部落戶重慶,央企在重慶新創設子公司超過300家。
服務業“新動能”加速形成
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目前已基本形成“軟件信息、科技研發、工業設計、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等5個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集群。
重慶實施軟件信息“滿天星”行動計劃,軟件業務收入每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去年突破了4200億元、躋身全國“第一梯隊”。重慶市獲評全國第五、西部唯一的全球“設計之都”,建成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目前有11個、數量是在西部第二。
重慶扎實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外資銀行數量、跨境人民幣貨物貿易結算量均位居中西部第一。存續國際貨代備案企業數量位居西南首位。
C
基礎設施
重大基建多向發力 讓民生福祉更可感
交通領域
綜合立體交通網基本形成,鐵路路網密度位居西部第1,樞紐機場旅客運輸量居全國前列,實現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可達,主城都市區1小時可達。
航空方面,江北機場國內航線網絡不斷優化,國內通航城市達到147個;國際(地區)通航國家36個、通航城市84個、航線117條。T3B航站樓和第四跑道建成投用。
鐵路方面,“十四五”末,全市鐵路運營里程可達到3130公里,其中高鐵達到1356公里。“米字型”高鐵網加速形成,在建的成渝中線、渝萬等高鐵,是近年來建設規模最大的時期。
軌道方面,“十四五”是我市軌道交通豐收期,運營規模由“十三五”末的9條、344公里,增至14條、582公里,穩居全國第7。
能源領域
加速構建市內“雙環兩射”堅強電網,建成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等電網項目,推動我市進入特高壓時代,市內電力供應由“短缺”向“充分”轉變。加快建設川渝千億方天然氣生產基地,頁巖氣產量連續12年保持正增長,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天然氣管道“縣縣通”。
水利領域
實施中小型水庫147座,建設農村供水工程3567處,新增水庫總庫容6.9億立方米。即將建成的國家“十四五”重大項目——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是重慶水利領域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重大項目,年供水量超10億立方米,惠及近千萬人。
D
川渝協同
今年GDP有望突破10萬億
雙城經濟圈發展再提速
重要經濟中心建設實現新跨越
成渝地區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的區域,川渝兩省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7.36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9.68萬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五年邁上了3個萬億級的臺階。
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是主導產業,川渝兩地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川渝造”已成為了中國制造響當當的名片。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現新進展
川渝聯合開展創新布局,共建了重點實驗室11家。與此同時,川渝共同舉辦了兩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成為了科技開放合作的典范。
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實現新發展
在國家支持重慶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政策賦能下,我們協同建設現代金融體系,2024年成渝兩地金融業增加值超4500億元、占GDP比重達8.2%。司法保障金融體系日趨完善,成渝金融法院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集中管轄金融類案件的專門法院,累計辦結各類案件超3萬多件,結案標的超過了550億元。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實現新突破
川渝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設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川渝每年互訪游客超過1億人次。區域內的文旅資源聯動越來越密切,比如,大足區與四川的資陽市共同挖掘以石刻、石窟為特點的文旅資源,“資足常樂”的品牌標識日益凸顯,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較疫情前的2019年分別增長了34.4%、45.7%。
E
改革開放
從點“數”成金到渝車出海 改革開放邁向更高水平
主動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重慶在全國首批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試點,推動“非禁即入”落地見效。修訂招標投標條例,為企業來渝投資興業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經營主體總數由2020年的298萬戶,增加至2024年的375萬戶。攜手四川探索全國首個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17條創新舉措全國推廣,川渝招投標數字證書互認、商品跨區域線下無理由退換貨等舉措,為企業經營和百姓生活帶來便利。
數字賦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以數字重慶建設為牽引,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從無到有、再到躋身全國數據交易第一梯隊,落地全國首筆數據資產抵押貸款,點“數”成金變為現實。推動勞動力、資本等要素高效配置,2024年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8.9萬元/人,比2020年提升28.6%。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為企業群眾辦事節約60%以上的時間、減少70%以上的環節。
聚力“三攻堅一盤活”改革
聚力推動園區開發區改革攻堅,率先完成園區開發區優化整合,園區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市的90%。持續提升服務企業效能,將涉企高頻事項通過委托行政審批、派員入駐園區等方式,實現企業“辦事不出園”。縱深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攻堅,5批次19組市屬國企完成重組整合,今年上半年,全市國企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4.4%、8.5%,發展質效持續向優。
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牽引
充分發揮運營組織中心作用,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區域運營平臺實現沿線省區市全覆蓋,“渝車出海”持續提速,泰國榴蓮等東盟“土特產”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最快4天運達重慶。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要求,外商投資環境更加優化,2024年在渝世界500強企業達到322家,比2020年增加26家。
F
城鄉融合
因地制宜+改革賦能 提升居民獲得感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縮小
主城都市區與山區庫區人均GDP的比值從2020年的1.71:1縮小至2024年的1.66:1。
堅持因地制宜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針對每個區縣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經濟發展水平,“一縣一策”有針對性地制定了支持的政策。
堅持改革賦能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十四五”期間,重慶主要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規劃
【“十五五”末,將全面建成渝鄭、渝宜、渝廈、渝貴、渝昆、成渝、成渝中線、渝西高鐵等8個方向的“米”字形高鐵網絡。加快建成“軌道上的都市圈”】
A
如何打造15分鐘
高品質生活服務圈
進一步加強服務事項統籌
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圍繞老百姓“想什么”“要什么”,持續迭代服務目錄和標準,通過建設嵌入式設施或盤活存量資產等方式,穩步推進服務落地。如,將探索對閑置校舍進行功能改造、在鄉鎮衛生院增設護理床位,改善農村的養老服務。
進一步提升服務內容質效
以社區村鎮為主陣地,推動優質資源下沉,更好服務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如,深化城市醫療集團、區縣域醫共體合作,并依托遠程診療,輔以AI質控把關,鏈接上級醫生精準診斷,提升社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診療水平,保障居民安心問診。
進一步拓展可持續運營場景
將以多元合作為重點,通過吸引社會組織、社區合伙人等,培育一批“領跑者”企業,共同參與生活圈的建設,滿足居民多樣化、差異化、品質化生活需求。如,在托育領域,目前已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辟假期托管服務,后續將進一步探索“低租、免租+盈利分紅反哺公益”“物業服務+生活服務”等共生互惠模式,拓展家庭式托育、醫育結合等服務場景,實現“就近托、放心托”。
B
高鐵軌道交通
如何建設規劃?
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鐵網絡
“十五五”期間,在高鐵方面,重慶將持續加力推動“米”字形高鐵網的建設,推動渝萬、成達萬、成渝中線、渝西、宜涪高鐵等在建項目盡早建成投用,屆時忠縣、銅梁、開州、城口等區縣將全面融入國家高鐵網絡,關于開州通高鐵的問題,將爭取在“十五五”上半期建成通車成達萬、渝西高鐵,實現開州人民通高鐵的夙愿。
同時,重慶將進一步加快推動黔江至吉首、渝貴等高鐵開工建設,爭取在“十五五”末建成投用,實現酉陽、秀山等區縣的高鐵覆蓋。
總體看,到“十五五”末,重慶市將全面建成渝鄭、渝宜、渝廈、渝貴、渝昆、成渝、成渝中線、渝西高鐵等8個方向的“米”字形高鐵網絡,基本實現1小時成渝、3小時周邊、6小時北上廣的“136”高鐵出行交通圈。
加快建成“軌道上的都市圈”
“十五五”期間,重慶將持續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建成7、15、17、27號線等項目,不斷完善中心城區“環射+縱橫”運營網絡。結合小區居民便捷出行需求,加強地面交通與軌道交通的緊密銜接。
下一步,將根據國家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最新政策,深入謀劃未來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加快建成“軌道上的都市圈”。
上游財經-重慶晨報記者 廖平
責任編輯:熊世華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