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場丨從這場大會 洞見重慶科創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
2025-08-30 16:20:0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城市是科技創新的“土壤”,而科創則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引擎”和“內核”。
8月28日,重慶市科技創新大會召開。會議強調,以迭代深化“416”科技創新布局為牽引,以做強企業主體和人才支撐為抓手,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會議還頒發了2024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
149項科學技術獎的背后,不僅是重慶科創能力的體現,也是對重慶構建“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積極響應,更是一個城市將科創作為第一動力的堅定決心。
01
回望:成果上新 展現科技創新蓬勃態勢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今年的獲獎團隊里,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尖兵,他們繪制世界首張家蠶超級泛基因組圖譜,為家蠶設計育種等奠定堅實基礎;
有先進材料領域的領跑者,攻克了超大型高模量玻璃纖維成型等關鍵難題,填補了國際空白,促進了風電行業進步;
還有校企聯合實驗室的實踐者,實現了對國際上現有最高檢測水平的超越,為突破角度基準領域貢獻了中國原創的解決方案……

重慶的科技創新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數據顯示,2024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提名項目達743個,較上年度增加91個,增幅為13.9%。
“此次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全方位展現了重慶科技創新的蓬勃態勢。”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呈現出諸多顯著特點。如,獲獎成果質量更加提升,創新激勵作用更加增強,戰略導向作用更加突出,支撐經濟發展動能更加強勁等。
數據顯示,本次獲獎項目緊密對接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相關科技成果達92項,占比63.4%。其中,聚焦3大主導產業集群、3大支柱產業集群的分別有25項、41項。
值得一提的是,“416”科技創新布局相關科技成果在今年獲獎項目中共占102項,占比68.5%。另外,獎項中多個項目代表性論文在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個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相關領域具備顯著競爭力。
這些數字背后,是重慶科技創新體系從“分散低效”向“協同高效”的重塑過程。
從基礎研究的突破性發現,到關鍵技術領域的國際空白填補,再到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協同,此次重慶市科學進步獎的成果,表明重慶正從單點技術突破向體系化能力構建躍升。
02
聚焦:五個“著力” 推動科創體系進入新階段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謀劃之年,也是重慶開展科技創新大會的第三個年頭。
下一步全市上下如何做?大會點明關鍵抓手。

——著力增強策源功能持續構建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積極打造四大重慶實驗室,提速建設市域科創走廊體系,育優育強高水平科創基地,更好形成空間集中、產業集群、創新集成的市域創新格局。
——著力強鏈補鏈延鏈擴鏈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堅持“產業出題、科技答題”,大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不斷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
——著力強化科技賦能、創新驅動塑造產業集群發展新優勢,提質推進“雙倍增”行動計劃,持續提升規上工業企業創新實力,統籌用好央企、國企、民企、外企各類創新資源,更好發揮龍頭鏈主企業作用高水平打造產業創新綜合體,全量貫通“四側”數據、融合“四鏈”資源,不斷放大“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創新促進作用。
——著力打造一流生態加快集聚創新資源要素,持續壯大產業創新人才隊伍,優化人才激勵使用和服務保障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改革,完善市域科技孵化和成果轉化體系,提升孵化平臺專業化、市場化運營水平,增強科技金融支撐服務能力,深化科技開放合作,更好融入全國科創大局。
——著力深化融合互促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引領科技創新效能,加強人工智能科創能力建設,推進科創大腦和產業大腦貫通融合,全面構建“AI+”創新發展生態,加快形成多元主體資源共享、價值共創、互利共贏的人工智能合作伙伴生態圈。
五個“著力”,系統勾勒出從“科創能力建設”到“產業生態賦能”的全鏈條推進路徑,標志著區域創新戰略從“頂層設計”邁向“深度執行”階段。
任務具體,打法升級。在“十四五”與“十五五”交接的關鍵期,重慶有望為西部乃至全國提供“雙向賦能”的區域創新樣本。
03
洞見:人工智能+ 賦能產業“換道超車”
“AI+”是驅動消費領域提質增效的關鍵新動能。
七騰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的防爆四足機器人系列,融合人工智能算法與高性能硬件,實現遠程實時監測與智能研判;
而榨菜產業大腦平臺則構建起“種植、加工、銷售、監管”的全流程智慧系統,通過AI智能匹配解決農戶選種、病蟲害診斷、窖池調度等難題,提升農戶收益與產業鏈效率;
通過AI驅動的智慧診療系統,可用數據分析優化診療流程,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提升醫療服務效率與質量;
智能交通系統通過AI信號優化降低擁堵20%;風險預警模型幫助金融機構降低不良貸款率;智慧教育平臺實現個性化教學覆蓋百萬學生……
在重慶,“AI+”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等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覆蓋工業、農業、醫療、交通等多領域。

今年1至6月,重慶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83.2億元,同比增長12.2%,人工智能特色融合產業集群不斷壯大。
從此次會議釋放的信號來看,人工智能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要突出人工智能和深化改革“雙輪驅動”。
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升級,更是創新范式的重構,把“算力、算法、數據、場景、標準、人才”六要素一體化,構建“AI+”創新發展生態。
根據《重慶市人工智能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行動計劃(2025—2027 年)》目標,到2027年,重慶將開發100個智能體,累計建成60個可復制推廣場景,形成全國領先的重慶治理范式。
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升級、催化新興產業集群,重慶正打破路徑依賴,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超車。
04
前瞻:戰略升維 重慶科創的進階之路
2023年7月,我市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大會召開,重點提出構建“416”科技創新布局,系統重塑市域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24年8月,我市再次召開科技創新大會,謀劃部署科技創新重大任務,進一步凝聚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兩年來,重慶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戰略機遇,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從“夯基壘勢”向“提質增效、攻堅突破”不斷邁進。
在此期間,重慶科技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創新平臺能級不斷提升,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取得新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進展。

數據顯示,重慶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77.77%,位列全國第七、西部第一。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重慶自2019年首次入圍城市創新集群百強,連續上榜6年,排名上升49位,位列第39位。
隨著國際創新影響力顯著提升,重慶科技創新正站在新的歷史節點。
本次大會指明了重慶科技創新的前進方向:重慶將以迭代深化“416”科技創新布局為牽引,以做強企業主體和人才支撐為抓手,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突出人工智能和深化改革“雙輪驅動”,加快打造更多科技創新標志性成果,為高水平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注入強勁動能,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提供堅實支撐。
強創新動能,增產業活力,促城市發展。重慶正“爬坡上坎”,以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撬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王鈺/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責任編輯:常涵笑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