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提升效能 出行更加便捷
2025-08-30 06:58:20 來源: 重慶日報

北碚區蔡家崗街道同泰路,早高峰時段,小學生和家長乘坐“響應公交”出行(攝于7月24日)。

市民通過“響應公交”微信小程序預約后,公交車可按時到達預約站點。記者 張春曉 攝/視覺重慶
關鍵詞 智慧交通
交通暢通,是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重大課題。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智慧交通建設,讓市民出行更安全、更高效。
連日來,記者來到市公安局交管總隊、重慶軌道運營公司等現場直擊探訪。
南岸區學府大道招商交科院路口
車過路口由以前10多分鐘降至3分鐘
8月25日早上8點,正值周一早高峰,記者來到南岸區學府大道招商交科院路口,這里3個多月前完成智慧交通組織改造。
記者到達時,路口處有4輛小轎車在同時掉頭,還有4輛小轎車在排隊準備直行通過紅綠燈,整個路口交通井然有序,排隊車輛并不多,僅需3分鐘左右就可通行。
“以前車輛通過時間超過10分鐘。”市公安局交管總隊秩序支隊相關負責人說,該路口兼顧行人過街、社會車輛通行、公交車輛進出站點、路口左轉掉頭等多項交通功能,道路狹窄、車流量大、交通組織復雜,是整個學府大道的堵點之一。
改造后的招商交科院路口拆除部分中央綠化帶,并創新使用“復合型轉向”的智慧交通措施,將原本的一個掉頭車道擴展為兩個,每個車道對應兩個掉頭開口,這樣可以讓4輛車同時掉頭。路口還增設多車“串聯掉頭”LED屏,引導車輛快速有序實施多車掉頭。在兩條左轉、掉頭車道的旁邊,還有一條兼顧左轉與直行的可變車道。
此外,該路口的信號燈專門設置了最右側公交車道的掉頭紅綠燈。以前公交車到達路口后需要變道到最左側的掉頭車道,增加了整個路口的擁堵,改造后減少了掉頭公交車對主線交通的干擾。
同時,新的斑馬線后移到單軌橋墩旁,并新設了安全島,供過街行人站定等待。
據統計,該路口通過智慧交通組織調整后,掉頭效率提升30%,路口整體通行效率也明顯提升,有效緩解了學府大道高峰時段交通擁堵壓力。
市公安局交管總隊指揮中心
足球賽后一個半小時完成疏散
在市公安局交管總隊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智慧管理應用實時顯示全市各主干道的擁堵指數,以及正在執勤的交巡警、在路面巡邏的渝警驍騎等警力配置信息。
“這套應用歸集共享了公安、交通、應急、氣象等14個部門140類200億條數據。”指揮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這些大數據,該應用還能查找“病灶”、分析“病因”、定制“藥方”,就像是為道路做體檢一樣。
此外,該應用還能根據大型活動設置應用場景,對周邊道路的交通信號燈、警力等進行信號配時、引導發布、一鍵派警等科學調度。今年6月10日在重慶龍興足球場舉行的2026年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中國隊—巴林隊”比賽時,這套應用對周邊交通疏導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天下午4點過,球迷陸續抵達,應用發出提示,核心區域的車輛密度已經超過了閾值,距離足球場最近的體育小鎮停車場也接近飽和,總隊指揮中心和渝北區公安分局交管支隊的指揮室通過該應用對正在現場執勤的交警下達指令,對核心區和管控區采取限制車輛進入的措施。
同時,該應用按照預案將現場情況通報給合作的百度、高德等導航軟件運營商,啟動了線路誘導措施,引導球迷前往周邊停車場。
下午6點過,到達足球場周邊的車輛達到峰值,應用根據預案下達了第二步指令,對分流區下達限流措施,現場執勤交巡警引導車輛沿著預先設定的龍源路臨時停車區、渝江大道臨時停車區等地停靠,沒有發生大面積擁堵。
晚上9點過,球賽落幕,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智慧管理應用再次啟動。
根據預案和道路車流信息,應用對軒龍路、怡園路等重要路口的交通信號燈作出調整,增加離開足球場方向的綠燈時間。公安與公交公司提前聯系好增派的公交車,載著球迷快速離場。到晚上10點半,5萬多球迷全部有序離開,比預計的疏散時間提前了半個小時。
目前,該應用已在早晚高峰通勤、商圈景區秩序管理維護、大型活動安保等多個方面開展常態化應用,共計完成154個場景建設,治理道路978條,劃定圈層239個,設置配時預案1420套,完善分流誘導信息125組,中心城區日均開展數字化調度30余次。中心城區高峰時段在網車平均減少5.7%,路網平均車速提升3.6%,管控響應時間從8分鐘縮短至3分鐘,管控見效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20分鐘。
重慶軌道運營公司
借助“最強大腦”讓出行更安全便捷
“注意!強降水警報來了,趕緊把這個預警信息傳達到位,讓大家快速響應。”8月21日上午,在重慶軌道運營公司綜合運營協調指揮中心(以下簡稱COCC),值班主任緊盯大屏動態,安排工作人員將預警信息分層級分崗位分發到一線,以便啟動相關應對機制。
作為軌道交通的“最強大腦”,其24小時不間斷地對全網的列車運行、客運組織、防災報警、信息收發等工作進行全程監督和指揮。近兩年來,正是有了這樣的“神助攻”,重慶軌道交通的運營組織效率與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得到了雙提升。
“隨著全市軌道交通線網規模不斷擴大,僅由線路級控制中心負責管轄線路的調度指揮方式,已不再適應發展要求。”重慶軌道運營公司線網調度指揮中心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楊文學說,基于此,一個可集成線網所有生產數據及與軌道交通相關聯的數據支撐平臺系統——COCC應運而生。
記者在現場看到,大屏幕左側顯示的是當下時段重點區域的實時監控視頻;中間顯示著一張運營總覽圖,一旁跳動的數字顯示實時客運量、重點車站客流量;右側則展示著重點行車數據……哪條線路哪個站點人多人少、車況路況如何,一目了然。
“它不僅集合了重慶軌道交通全線網所有的600多萬條生產運營數據,還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夠科學地匹配運能運量,預測各維度的客流等。”楊文學介紹,COCC按照功能定位可概括“四大中心”,即運營監察中心、應急協調中心、運營輔助中心、數據統分中心。
運營監察中心可對全網的行車、設備、客流等生產信息進行實時監視,全面掌握運營生產動態;應急協調中心可實現應急突發事件的處置和跟蹤;運營輔助中心可通過智能分析決策實現客流預測、計劃運行圖編制等功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數據統分中心則是通過對生產數據進行分類整理,開發出指標駕駛艙、數字化報表等模塊,為優化運營組織提供了有力的決策支持。
比如有大型演唱會時,COCC的工作人員就可以通過車站視頻,實時監視散場后相關站點的客流情況,參考系統中獲取的進站客流人數,結合當天的列車運行計劃,綜合研判是否需要加開備車滿足乘客出行需求,并將研判結果及時通知線路控制中心,由其開展調度處置。
“工作日、雙休日、節假日的列車運行圖都不一樣,需要根據客流、設備等數據進行不定期更新。”楊文學以運營輔助中心為例介紹,原來手工編制一套圖需要兩天,現在根據區間運行時間、站停時間、折返時間、上線列車數,十分鐘左右就可以快速自動生成一套列車運行圖。
不僅如此,COCC還與市交委“交通大腦”平臺實現了數據交互,打通了與市氣象局等單位的數據接口,發生極端惡劣天氣時,可通過數據分析研判和應急處置流程,將信息“上傳下達”,讓多部門多層級做出正確的應對措施,提高軌道交通對氣象影響的應對能力,有效規避風險。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松 何春陽
責任編輯:張炬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