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杰的“暑假作業”:我在村里修大堰
2025-08-27 16:01:5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熊威)“我成績也不是特別好,長得也不帥,在學校里也不算特別出眾。但沒關系,我多做一點兒,爺爺奶奶就少辛苦一點兒。能為村里修條堰渠,做點有意義的事,挺好!”8月20日上午10點,完成當天的任務后,向杰癱坐在堰渠上,汗水如雨點般從他稚嫩的臉頰滾落。
這已經是他連續第17天和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出工,參與“向鴨大堰”的修筑。
自己加的“暑假作業”
今年7月,巫山縣兩坪鄉向鴨村6組800畝脆李喜獲豐收,產量達452噸,村民們種植信心高漲。為鞏固鄉村振興產業,來年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大家決定趁著農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重新打通已荒廢16年的“向鴨大堰”。據了解,這條大堰全長3900米,曾是脫貧攻堅前村里的主要水源,源頭活水豐沛,復通后對當地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恰逢暑假,初中畢業的向杰回村度假,發現父親和叔嬸們每天天不亮就出門,中午一身泥回家補覺,十分心疼。一問才知,他們正是主動加入修堰隊的第一批村民,共27人。少年熱血,敬佩之余,他瞞著母親、悄悄跟著父親,于8月3日成為修堰隊的第28人。
“我今年初中畢業,暑期作業不多,在家里除了看電視就是玩游戲,不如給自己加個‘暑假作業’,和父親一起修堰。”8月5日,筆者在修堰現場初次見到向杰。面對鏡頭,他慌忙整理被汗水浸透的防曬服,一不小心手抹在臉上,糊滿了泥,逗得大家笑出聲來。
一定要完成的“暑假作業”
起初,沒人相信向杰能堅持下來。正值三伏天,正午戶外氣溫常常超過38℃。為趕工期,修堰隊成員每天早上5點出門,干到上午10點就已十分吃力,這哪是一個孩子能承受的?
但少年的堅持,連父親向應平也沒想到。為跟上大部隊,向杰每天4點多就起床,還為父親做上一碗水餃。烈日灼人,他給自己備了一套防曬衣物;農具粗糙,容易磨破手,他就從父親工具箱翻出帆布手套;早起天黑,他甚至還從網上淘來了兩副礦燈,自己和父親各一。
此前,28名村民修筑“向鴨大堰”的事跡經報道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兩坪鄉黨委政府第一時間運來15噸水泥、100噸砂石和3200塊水泥磚,對口支援大堰修筑。8月14日,一家無人機運輸公司主動聯系村里,幫忙運輸物資。8月18日,筆者跟拍無人機運輸物資時,驚喜地發現,少年的身影依然在!
“我現在的目標,就是暑假結束前幫忙把大堰修通。”向杰俯身用鐵刷清理堰渠內壁,褲子上沾滿了褐紅色的泥漬。在無人機的協助下,修堰隊跳過了最耗人力的砂石水泥挑運環節,清理完內壁后即可進行堰體硬化施工。
筆者在現場找了一圈,沒見到向杰的父親。后來,村支書伍早青透露,向杰的母親舊疾復發,正在重慶就醫,父親這幾天都在醫院陪護,向杰是一個人來上工的。
“其實從第一天起,母親就知道我在修堰,她沒有責怪我,只是在電話里叮囑我注意安全。”向杰說,父母都為他能堅持修堰感到驕傲,他也能照顧好自己,何況還有這么多長輩關心著他。
修堰,是向杰人生中第一次給自己布置的“作業”,既是對村里的付出,也有少年萌芽的責任感,他一定會堅持到底。
修堰之后:更努力學習 做一個有用的人
8月20日,記者決定跟拍向杰的一天。沒有太多言語,只是靜靜看著他幫爺爺搬水泥、和叔伯一起挖山石、替嬸嬸提砂灰……累了就一屁股坐在堰渠上休息,渴了便仰頭灌下一瓶水。
山風吹過,少年的黑發更加凌亂,豆大的汗珠順臉頰和脖頸流下,一次次浸濕衣衫。手套摘下,掌心長出新繭,紅得讓人心疼。
“說真的,在教室里讀書學習,比提砂灰、挖石頭輕松多了。但在村里修大堰的這段經歷,我一輩子都不會忘。這是我實實在在為村里做的第一件有意義的事。”向杰疲憊卻目光堅定,“等進入高中后,我會更努力學習,像修大堰一樣認真對待!”
分別時,向杰對筆者說:“我成績也不是特別好,長得也不帥,在學校里也不算特別出眾。但沒關系……等我到學校后會積極申請加入共青團,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對別人有用的人。”
這個夏天,向杰的“暑假作業”沒有標準答案,但他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通向一個更值得期待的未來。
責任編輯:董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