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今年全市重點民生實事,未成年人假期公益托管——不負所“托”
2025-08-27 07:01:35 來源: 重慶日報


“以前每到寒暑假,我們雙職工家庭最操心娃兒在家無人看管,連吃飯都顧不上。今年暑假我們社區搞了一個公益托管,娃兒既有人照看,又能學習,關鍵還免費!這個政策好,希望能一直延續下去。”近日,新重慶客戶端人民來信交互應用平臺收到了一位家長留言,點贊重慶今夏開展的暑期公益托管工作。
今年市“兩會”上,作為全市15件重點民生實事之一,“開展未成年人假期公益托管”首次被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來自團市委的最新數據顯示,這個暑假全市共開設假期公益托管點位1006個,舉辦托管班4900期,累計服務未成年人近13.9萬人次。
記者深入多個托管點發現,在群團組織、公益機構、愛心企業、高校學子等多元力量的積極參與下,托管點通過開展文化浸潤、紅色教育、藝術熏陶、心理健康等課程,共同構筑起公益托管的“溫暖矩陣”,讓孩子們假期有去處、家長放心又省心。與此同時,如何讓公益托管在高質量軌道上持續前行,做到既要“托”得住、還要“管”得好,也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探討。
課程設計豐富
讓假期生活更充實
假期家長最怕啥?就怕無人看管的孩子整天抱著手機、盯著電視。
如何緩解家長們的“帶娃焦慮”?8月12日,在沙坪壩區新就業群體黨群服務中心的暑期托營點,沙坪壩區“青年100”志愿服務隊成員李學向記者展示了一張托管時間安排表——早上9點到10點半、下午2點半到3點半是學業輔導時間,重點指導孩子們先完成當天的暑期作業;上下午大課間讓孩子們做操鍛煉;12點到2點半進行午餐和午休,其余時間段則輪流安排紅色教育、安全知識、非遺體驗、手工畫畫等興趣課程,內容豐富多彩。
“從6月30日首期托管營啟動以來,每期課程安排設計都充分考慮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沙坪壩區青少年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尹英姿告訴記者,針對10歲以上的孩子,托管營還安排有生理教育和心理健康課程,有針對性地解決孩子們的“小秘密”。
而在位于問界汽車總部(兩江)的公益托管點,同樣也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和特長設置了各種課程。專門負責問界托管班的煜昆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社工江麗巧介紹,平均每天都有3名大學生志愿者來上課,能為孩子們提供多方面的學習輔導。
豐富課程的背后,離不開在此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問界托管班開班第一天,志愿者李思雨就在這里服務。一個多月來,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每個孩子的特點:汪語芯手工很棒,黃藝喬書法厲害,向祉宇空間想象力強,陳曦特別喜歡讀書……8月12日這天,她還根據孩子們的喜好,設置皮影戲體驗等趣味課程,借機講解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孩子們聽得入了迷。
江津區蔡家點位黨群服務中心內,志愿者忙著籌備非遺編草鞋課。“稻草要捋順,打底時得編得密才穩!”志愿者王馨悅拿起稻草慢慢示范,“先固定好繩頭,再交叉繞著編鞋底子。”碰到孩子編得歪了,她就俯身手把手調整。不一會兒,桌上擺了好幾雙小巧的草鞋,笑聲里滿是孩子們動手的快樂。
下午5點左右,家長們陸續趕到各個托管點,接走了孩子們。剛到暑期公益托管班兩天的鑫鑫戀戀不舍地和新伙伴們告別:“明天再一起玩兒!”對方連連點頭:“好啊好啊,明天一起捉迷藏!”
夜幕降臨,李思雨整理著當天的活動照片準備發到家長群。手機里突然彈出一條新消息,是一名家長發來的:“謝謝你們的耐心輔導,讓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既快樂又充實的暑假。”
實現多方共贏
讓“孩子開心、家長放心、志愿者暖心”
盛夏的重慶,熱浪翻涌,但在各區縣的公益托管班里,卻洋溢著沁人心脾的清涼與笑語。這個暑假,公益托管服務如一縷清風吹進千家萬戶,不僅化解了家長們的“看護難”,更成為孩子們快樂成長、大學生實踐鍛煉的溫暖平臺。
“老師每天都會帶我們做游戲、學知識,我還交到了好多新朋友!”11歲的凌晞家住南川區泰園,是隆化一小五年級的學生。坐在整潔明亮的托管教室里,他一邊展示手工作品一邊笑著說。父母工作繁忙,凌晞的暑假曾大多與電視、手機為伴。如今在專業老師和志愿者的陪伴下,他的假期變得充實而快樂。
萬州的伍雨欣把托管班稱為“另一個家”。這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是一名留守兒童,平時和奶奶一起生活。
今年暑期,在萬州區公益慈善服務聯合體(雙河口街道一碗水社區)托管點位上課期間,伍雨欣寫了一篇作文,叫《我的好老師》。文中她這樣描寫自己的托管老師:李老師的性格開朗,總是把一個個知識教給我們,我喜歡李老師……
托管結束時,小姑娘格外不舍:“以前覺得暑假很長很無聊,現在覺得暑假很短很快樂。托管班就是我的第二個家,在這里有了很多新朋友!”
這樣的轉變,不僅發生在凌晞、伍雨欣身上,公益托管正成為不少家庭夏日里的“安心之選”。
“我們雙職工最怕的就是放假孩子沒人管。”歐秀蘭是一位忙碌的職場媽媽,這個暑期她將孩子送到了家門口的托管班——銅梁區龍城大道附近的奇趣世界青少年之家。“現在好了,托管班已實現了‘早九晚六’,和我們上下班完全同步,真正實現了‘無縫銜接’!”
更重要的是,公益托管也成為大學生志愿者回報社會、鍛煉能力的重要平臺。
徐紅是重慶城市科技學院法學專業的一名大學生。這個暑假,她用40多天的時間干了一件大事——帶娃!“我把自己在學校學的東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小朋友聽,他們能聽懂,甚至覺得很有用,我覺得很有意義。”在徐紅看來,能在托管班當志愿者也算是青年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
云陽的志愿者吳健豪也深有同感。從最初面對三十多個孩子的手忙腳亂,到后來能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了解他們的性格,他說:“教育是讓每個孩子都被看見。”更令他動容的是,孩子們悄悄塞給他的小餅干、主動舉手發言的瞬間、紙飛機飛滿教室的歡笑……這些細微的感動,匯聚成這個夏天最珍貴的記憶。
“假期公益托管營”行動,托起的不只是一個假期的時光,更是一份社會的溫情與責任。它盤活了群團、學校、社區等多方資源,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關愛網絡,真正實現了“孩子開心、家長放心、志愿者暖心”的多方共贏。
如何從“有”到“優”
公益托管還將迭代升級
在暑假期間,公益托管服務成為許多家庭的“剛需”。然而,記者走訪多個區縣調查發現,盡管托管服務受到廣泛歡迎,但相對家長和社會的期待,重慶的公益托管還需在“提質擴面”上下功夫。
“托管班真是辦到我們心坎里去了,位置便利、課程豐富,孩子說學了急救知識、做了航模,這些都是我們沒時間教他的。但現在托管點位數量和名額還比較有限,想要推薦給親朋好友但名額不夠,希望未來能擴大覆蓋范圍,增加更多托管點。”北碚區張敏女士的一番話,道出了不少家庭的心聲。
除了點位不足外,托管服務的時間安排也未能完全貼合家長需求。多數托管班結束時間在下午5—6點之間,而有部分家長下班時間在6點以后,中間存在明顯的“時間差”,導致接送仍成問題。
相較于城區,偏遠區縣和鄉村地區的托管服務更為稀缺。受場地、物資、志愿者等多方面限制,鄉村托管服務往往“有心無力”。
“公益托管既要‘托’得住,還要‘管’得好!”團市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從三個方面持續優化公益托管服務——
首先是“擴面”。健全“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機制,聯合教委、民政、婦聯、工會等部門,結合社區網格員對家長和青少年需求的了解,精準掌握各區域適齡兒童對公益托管的實際需求。在此基礎上,科學布點、動態調整,鼓勵和支持人口密集、需求旺盛、具備條件的中小學校、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青少年之家”、產業園區及企事業單位內部場所增設服務點位,參與承辦公益托管班,切實緩解“一位難求”的供需矛盾。
其次,優化服務時段,聚焦雙職工家庭“接送難”問題,在部分基礎較好、需求突出的托管點位試點推行“彈性服務”與“延時托管”機制,將服務時間由傳統的“朝九晚五”逐步延伸至“朝八晚六”,實現與家長上下班時間有效銜接。同時探索“早到可入、晚走可留”的兜底保障機制,確保學生安全托、放心管,真正解決家長后顧之憂。
課程的質量也是家長關注的重點。一方面,將持續打造市校外聯“名師云端課”品牌,系統收集整理全市優質校外教育特色課程,開發涵蓋藝術、科技、勞動、安全等領域的線上精品課程包,實現城鄉青少年“同上一堂課”。另一方面,組織各區縣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宮等專業機構,在寒暑假開展“流動少年宮”“暑期嘉年華”“名師送課”等公益活動,將優質師資和課程資源送到鄉村托管班,彌補偏遠地區專業力量不足。
“我們將聯動社區周邊場館資源,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參與豐富多元、寓教于樂的假期生活,提升服務的便捷性與獲得感。通過制度化建設、專業化支持和社會化參與,不斷增強公益托管服務的內生動力和長效運行能力,努力實現公益托管服務‘擴面、提質、均衡、可持續’,讓每一個有需要的孩子都能享有安全、快樂、有意義的假期成長空間。”該負責人說。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羅靜雯 周尤
責任編輯:陳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