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瞭望|八個字,看懂重慶發展新動能
2025-08-24 14:19:27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創新開放、富有活力”,正在成為重慶城市發展的關鍵詞。
剛剛閉幕的重慶市委六屆七次全會,將“全面培育創新開放富有活力的城市發展新動能”置于“六個新”目標之首。這既是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的精準呼應,也是以3萬億元經濟體量為坐標,對“下一步怎么走”的系統回答。
直轄28年來,重慶成績顯著:GDP從千億元量級躍升至3萬億元;建成區面積擴大4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71%。量的積累已具規模,質的突破刻不容緩。
依據中央對城市發展“兩個轉向”的重大判斷,重慶城市工作進入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新階段,發展方式從粗放低效轉向集約高效,城市動能從房地產驅動轉向科技、產業、文化賦能。這意味著,重慶正站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臨界點。

——創新,是突破口。
空間上,重慶聚焦提升城市創新策源功能和市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謀劃推進“核心引領—節點支撐—全域聯動”的市域科創走廊建設,著力將其打造為創新資源的“聚合軸”、產業升級的“動力帶”和人才流動的“暢通渠”,持續提升關鍵產業鏈控制力和產業集群競爭力。同時,加快以“416”科技創新布局為引領的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建設,力爭2027年全市研發投入強度達3%。
產業上,重慶堅持“四側”協同促進“四鏈”融合,打造集產學研用于一體的創新綜合體。突出龍頭企業帶動和西部金融中心賦能,加快傳統產業更新、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健全“產業出題、科技答題”攻關機制,持續激發國企、民企、外企等多元主體創新活力。提質提速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力爭2030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2萬家。
要素上,重慶以超常規舉措在更開放場景中引導人才、平臺、資金等國內外創新資源高效集聚。完善頂尖人才“校引共用”機制,以高能級平臺聚才育才;加強科技金融支撐,建設重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與氛圍,持續激活城市創新的內在效能。
創新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引擎。它的每一次突破,都篤定地指向同一個未來——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正于此加速崛起,其動能必將愈發澎湃。

——開放,是放大器。
重慶雖是內陸城市,但開放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肌理。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是習近平總書記去年4月考察重慶時賦予重慶的“兩大定位”之一。
思路決定出路。重慶要高舉開放大旗,深化改革攻堅,不斷提升內陸開放綜合樞紐服務能級,關鍵在于堅持問題導向、扭住關鍵環節:
有力有效破解制約西部陸海新通道和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堵點卡點;深化推動“13+2”跨區域共建合作機制改革提能;提升“一園兩體系”建設的整體質效;進一步明確“九大關鍵樞紐”建設的突破方向和實現路徑。
以此為牽引,重慶以制度型開放為著力點,系統性重塑、全方位提升市域開放平臺功能,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為城市發展注入更加澎湃強勁的動能。其目標就是全面提高重慶以一域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增強全球高端要素資源集聚配置能力的顯示度。

——活力,是動力源。
城市能抵達怎樣的高度,看的是創新動能;城市能擁有怎樣的潛力,靠的是人才活力。而這一切,歸根到底源于“人”。一座真正富有活力的城市,必然是人的活力充分涌流、智慧競相迸發之地。
重慶始終將人才視作城市最寶貴的資源。重慶瞭望曾以《投資于人,才能收益于渝》為題指出:重慶的人才戰略,絕非簡單“引人”,而是真正把人才作為城市發展的“基本盤”來用心經營。
政策層面,著力構建從“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矩陣;平臺方面,高水平創新平臺星羅棋布,預計2027年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平臺數量達到150家;機制層面,把人才視為城市“合伙人”,通過“渝才薈”數字平臺和“四支陪跑人隊伍”專業服務等創新舉措,推動人才與城市共同成長、彼此成就;配套方面,提質發展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讓創業者“下樓”就能對接實驗室,“上樓”就能找到投資人。
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創新才能生生不息,活力才能源源不斷。
動能轉換,非一日之功;久久為功,方能水到渠成。重慶唯有堅持創新不止步、開放不停頓、改革不懈怠,才能把“創新開放、富有活力”這八個字寫進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工廠、每一所高校、每一條街道,讓創新成為最強勁的城市心跳,讓開放成為最澎湃的勢能,讓活力成為人民最真切的體驗。
【知識延伸】
8月18日,重慶市委六屆七次全會舉行。全會提出到2027年將實現“六個新”目標,即:全面培育創新開放富有活力的城市發展新動能,全面優化韌性可靠敏捷高效的本質安全新體系,全面構筑舒適便利普惠可及的高品質生活新圖景,全面塑造綠色低碳整體大美的山水都市新風貌,全面弘揚崇德向善文化繁榮的城市文明新風尚,全面探索黨建統領整體智治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責任編輯:李遠山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