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重慶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那些事兒
2025-08-24 07:14:45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累計建成170個國家級綠色工廠、16個國家級綠色園區、18個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單位GDP能耗降至0.31噸標準煤/萬元,優于全國平均水平30%左右……
近年來,重慶將“綠色低碳”作為制造業發展底色納入“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416”科技創新布局中加以推進,逐步建成“全領域、多層次”綠色制造體系。連日來,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走進我市多個區縣、園區及企業,對它們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的好做法、好經驗進行梳理,其中不乏多個代表性案例。

一場試點
催生產業園區長出“制造新綠”
產業園區,既是工業“主陣地”,也是降碳“主戰場”。2023年,我市設立首批9個近零碳排放試點園區,包括大渡口重慶建橋工業園(下稱建橋園區)等一批市級工業園區在列。
兩年多運行下來,這批試點產業園區紛紛長出“制造新綠”。
在建橋園區海康威視科技公司廠房屋頂上,8000多塊藍色光伏面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是該企業充分利用“屋頂資源”,將太陽能轉化為電力,帶動企業電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從而實現每年發電量約260萬千瓦時,節省標準煤930噸,減排二氧化碳2600噸。
“通過實施‘節能降碳、科技賦能’等舉措,園區實現制造業綠色變革,呈現出多個綠色發展亮點。”建橋園區發展中心副主任郭寰稱,在園區牽頭帶動下,一大批綠色企業持續涌現——
重慶水務環境集團所屬三峰環境集團,自主研發的垃圾焚燒發電核心設備暢銷國內外。截至去年底,該企業累計處理垃圾超1.24億噸,累計提供綠色電力445億度。
另一家入駐企業,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技術迭代和工藝革新,去年玻璃纖維產能突破120萬噸,躋身全球行業前3位,其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等核心技術能力居于全球行業領先。
如今,建橋園區40多家入駐企業通過實施智能化、綠色化技改實現“向綠向新”,它們宛如一座座平地而起的“森林綠島”,帶動整個園區“向綠而行”蔚然成風。
解讀>>>
市經濟信息委副主任鐘熙:
試點創建一批“近零碳園區”,是當前我市在工業領域推動產業園區開展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循環化改造的內容之一。
通過在園區內部一手抓綠色新興產業擴容提質,因地制宜培育綠色生產力,持續擴大高產出、低能耗產業占比,另一手抓減污降碳增綠協同并進,持續擦亮新型工業化生態底色,我市正加快建成長江上游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新樣板”。
一項“專項補貼+低息融資”
惠企舉措帶動“雙贏”
“我們企業在實施節能降碳技改過程中,通過北碚區生態環境局‘點單式’服務所提供的技改方案,不僅拿到了專項補貼,還對接金融機構為項目爭取到一筆低息貸款額度,很給力!”日前,重慶富皇建材有限公司(下稱“富皇建材”)副總經理許廣得以眉頭舒展。
富皇建材是北碚區一家傳統水泥生產企業,作為該區首個“氣候投融資”試點項目,該企業通過拿到這筆資金,順利實施水泥粉磨生產線技改。
“氣候投融資”是為應對氣候變化而進行的資金融通活動,包括通過公共財政、金融貸款等多類方式,為高污染、高耗能生產企業籌集技改資金,為它們實施可再生能源及綠色低碳技術等予以扶持。
“技改項目完成后,預計企業每年可減少標煤使用量4007噸、電量3260萬千瓦時,減排氮氧化物約170噸、二氧化碳約4.2萬噸,增加綜合效益近3800萬元!”許廣說,通過“專項補貼+低息融資”,讓企業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自今年以來,北碚區生態環境局靈活應用金融工具和環保專項補貼,通過施行“專項補貼+綠色融資”,“真金白銀”支持轄區企業綠色化發展,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這項惠企舉措實施以來,讓“政、銀、企”三方通過政策激勵和金融工具創新深度協同,形成“資金撬動-技術升級-減排增效”,帶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解讀>>>
北碚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春燕:
北碚區生態環境局實施的“專項補貼+綠色融資”惠企舉措,是服務轄區企業實施綠色制造、環保治理等減污降碳項目所提供的專項幫扶。其中既有專項資金補貼,又有政府部門聯合多家金融機構,應用它們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政策,為企業提供低息融資貸款。
自去年以來,我們舉辦多場銀企對接活動,幫助一批企業爭取到專項補助和金融機構融資,有效降低了企業環保改造成本。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推進這項惠企舉措,深化綠色金融產品應用,積極爭取環保專項資金,賦能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一套綠色技術
讓工業廢棄物實現“循環重生”
走進位于長壽區的中國石化集團重慶川維化工有限公司(下稱“川維化工”),密密麻麻的化工管道縱橫交錯,但現場聞不到一絲異味。在這里,每年有3.5萬噸具有強腐蝕性的廢硫酸“點廢成金”,實現“循環重生”。
川維化工甲醇運行部西區副主任何強介紹,在化工企業生產中,具有強腐蝕性和刺鼻性氣味的廢硫酸,是處理難度較大的危險廢棄物之一。妥善處理廢硫酸,減少對環境污染和對資源浪費,是企業實施綠色生產的重要一環。
為此,川維化工通過開展“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利用,為廢硫酸找到“重生”之路——即建成一套廢硫酸再生循環利用裝置,運用綠色回收技術,實現硫元素在廠區內部循環使用。
“這套裝置設備就像是‘硫酸再生工廠’。”何強說,該裝置為廢硫酸找到了“重生通道”,那些在化工產品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硫酸,在這套裝置中經過焚燒、凈化、干吸、轉化等工序,生產出合格的硫酸產品,再返回上游生產裝置作為生產原料循環使用,回收率達98%以上。
何強表示,以前企業既要花費資金處置廢硫酸,又要購買硫酸原料用于生產。而現在,運用硫酸回收技術后,廢硫酸實現了循環回收利用,既節省危化品處置費用,又降低了產品硫酸采購成本,每年累計節約成本近80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解讀>>>
中國地質大學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鄧宏兵:
川維化工這套廢硫酸處置設備及技術的成功實施,既解決了工業廢棄物“處置難”,又通過循環利用降低生產成本,收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讓傳統化工企業煥發出綠色生機,成為“無廢工廠”建設的生動樣本。
實施工業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包括對退役的生產設備和各類工業廢棄物進行妥善處置及循環利用,是當前國家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舉措。在“雙碳”目標下,完善工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快循環經濟發展,有利于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浪費、減少資源消耗,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共贏”。
記者 夏元 見習記者 董存春
責任編輯:李遠山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