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醫聲?丨體檢胸片正常就高枕無憂?小心漏掉早期肺癌的“蛛絲馬跡”!
2025-08-21 20:48:17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體檢報告顯示“胸片正常”,是否意味著肺部健康無憂?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游雅婷提醒:僅憑胸片結果判定“肺部健康”存在重大隱患,尤其可能漏診早期肺癌!

專家簡介

游雅婷 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重慶分會委員
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肺結節精準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
重慶市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分會青年委員
擅長肺部腫瘤早期診斷、中晚期規范化個體診療
PART
01

胸片篩查肺癌:為何漏診率高?
普通胸片(X光)是二維重疊影像,心影后方、縱隔區、膈肌后等盲區占肺部20%-30%,這些區域的早期腫瘤極易被遮擋。研究數據顯示,胸片對早期肺癌漏診率達20%-30%,尤其是對<1cm的結節檢出率不足30%。臨床上常見“胸片正常”后不久確診晚期肺癌的案例,因此僅通過胸片篩查肺癌漏診率較高。
早期肺癌常表現為微小磨玻璃結節(<5mm)或原位癌,胸片幾乎無法顯示這類低密度病灶。例如,45歲女性患者的磨玻璃結節在胸片上完全隱匿,CT卻明確檢出并手術證實為原位癌。
游雅婷醫生提示,胸片篩查即便發現腫物,因其平面影像的限制也難以判讀其性質、分期或精準位置。
所以僅憑胸片結果正常即認定“肺部健康”是錯誤觀念。像有粉塵、煙霧刺激以及腫瘤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體檢篩查均建議行低劑量肺部CT,避免漏診延誤診治。

PART
02

這些“隱形殺手”,胸片難以捕捉!
早期肺癌常表現為以下隱匿形式,胸片幾乎“無能為力”:
磨玻璃結節(如<5mm):密度淡如云霧,胸片缺乏對比度分辨能力;
微小實性結節(≤5mm):胸片分辨率下限約1cm,更小病灶易被忽略;
特殊位置腫瘤:肺尖、脊柱旁、心后區等部位因骨骼或器官重疊形成盲區,胸片極易被忽略。
目前臨床首選篩查方案為低劑量肺螺旋CT,它對于≥4mm肺結節的敏感度達72%–100%(胸片僅28%);針對磨玻璃結節以及≤5mm微小實性結節識別及檢出率相較于胸片提升10倍; 病情輻射劑量僅1–2mSv(相當于常規CT的1/4),兼具了安全性與有效性。
PART
03

肺癌早篩“金標準”:低劑量螺旋CT
低劑量肺部CT之所以成為肺癌早篩的“金標準”,國際國內權威研究均證實其核心優勢:
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NLST)證實:年度低劑量肺部CT篩查使肺癌死亡率降低20%,較胸片優勢顯著;
中國數據顯示:上海胸科醫院研究提示低劑量肺部CT將社區早期肺癌檢出率提升74.1%;
而在真實世界數據中江西黎川縣2025年篩查項目中,低劑量肺部CT發現560例肺結節,確診20例疑似肺癌中6例為早期,均獲微創根治。

PART
04

這些人群,務必用CT替代胸片篩查!
符合以下任一項者,建議每年1次低劑量肺部CT篩查:
| 人群特征 | 建議開始年齡 | 篩查頻率 |
| 吸煙≥20包年(含戒煙≤15年) | 40歲起 | 每年1次 |
| 二手煙暴露 | 40歲起 | 每年1次 |
| 職業暴露(石棉/鈾/氡等) | 35歲起 | 每年1次 |
| 肺癌家族史(一級親屬患病) | 40歲起 | 每年1次 |
| 慢性肺病(COPD/肺纖維化) | 50歲起 | 每年1次 |
| 居住高污染區/長期接觸油煙 | 45歲起 | 每年1次 |
注:非高危人群若年齡≥50歲,可酌情每2–3年低劑量肺螺旋CT篩查;出現咳血、不明原因消瘦等癥狀時,無論年齡均需立即行肺部CT檢查。

別讓“正常”胸片,耽誤生命!
早期肺癌治愈率遠高于晚期。胸片的“正常”結果,絕不能等同于肺部健康! 尤其高危人群,務必主動選擇低劑量螺旋CT篩查,揪出那些隱匿的“蛛絲馬跡”,為生命贏得寶貴戰機。重視科學早篩,才是對自己和家人真正的負責!
(特邀供稿專家/游雅婷 編輯/吳瑞雪 圖/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吳瑞雪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