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改降耗 換道突圍 變廢為寶 重慶工廠“含綠量”提升“含金量”
2025-08-20 06:36:36 來源: 重慶日報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邱小雅
華峰化工車間里,低溫催化分解消除裝置將溫室氣體“吞吃殆盡”;瑪格家居的噴涂線上,木屑粉塵被回收成為電廠燃料;海螺水泥的窯爐里,城市垃圾化作新的生產原料……
8月12日—16日,“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重慶,采訪團深入企業,觸摸重慶制造業綠色發展的脈搏。
數據顯示,重慶已建成17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其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近三分之一。
做減法,技改降耗顯成效
綠色制造的第一要義,是減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
位于涪陵區的重慶華峰化工是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產企業,但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氧化亞氮。這是一種“隱形氣候殺手”,其溫室效應強度是二氧化碳的約300倍。
以前,氧化亞氮催化分解技術掌握在兩家外企手中,技術轉讓費十分高昂。重慶華峰化工與上海華峰研究院展開聯合攻關,最終掌握了氧化亞氮低溫催化分解消除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它對氧化亞氮的分解率最高可達99%。”重慶華峰化工常務副總經理謝毅介紹,單套裝置每年可減排氧化亞氮4.62萬噸,相當于減排1376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
位于巴南區的瑪格家居是一家全屋家具定制企業,他們引入意大利全自動水性漆智能噴涂線,高效收集噴涂材料。“車間切割產生的粉塵和碎木屑都被軟管收集走,有的被賣到電廠發電,大塊的木料還能回收利用。”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唐斌說。
市經濟信息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以來,重慶持續推動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能效提升,為企業量身定制節能技改方案,推廣節能、節水、余熱余壓回收等綠色技術裝備1200余臺(套)。同時,運用“兩重”“兩新”等政策支持工業領域設備大規模更新,累計實施工業技改項目6000余個、改造設備近4萬臺(套)。
4年來,重慶以年均2.4%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5.6%的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降至0.31噸標準煤/萬元,優于全國平均水平30%左右。
換賽道,綠色產品引領新增長
以“含綠量”更高的產品開拓市場、重塑產業鏈,則是另一條突圍之路。
比如,早在2016年,賽力斯就布局新能源賽道,近年來,其與華為深度合作打造的問界系列更是刷新了中國新能源豪華品牌交付速度紀錄,成為一匹“黑馬”。
一輛“綠車”牽引著一條綠色供應鏈——寧波拓普(輕量化底盤)、河北立中(高性能鋁合金材料)、江蘇博俊(車身精密結構件)、東風李爾(座椅總成)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配套項目紛紛落子重慶,形成強大產業生態。
老牌企業重慶南瑞博瑞變壓器有限公司也及時向綠電賽道轉型,研發出110千伏混合絕緣油電力變壓器等國際領先產品,壽命延長超50%。前不久,其220千伏新能源變壓器產品成功應用于新疆喀什大型光伏治沙項目,助力荒漠變綠電。
當前,重慶正錨定“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做大綠色新興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占比,三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含“綠”量持續提升。
其中,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重慶積極構建“整車+零部件+后市場”產業鏈生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建設不斷提速。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48.9萬輛、同比增長25%,主流乘用車均價提升至22.2萬元。
圍繞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重慶積極構建“新整機+新配套”發展格局,筆電、手機等產品加速向新一代智能終端邁進。今年上半年,筆電出口均價提高9.8%,集成電路產量增長近70%。
先進材料產業也向綠色高端邁進,重慶建成全球最大己二酸和單體氨綸生產基地,玻璃纖維、鋁合金生產規模分別位列全國前三、前十,多項產品加速填補國產空白。
增效益,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生態
讓“垃圾”變資源、構建循環生態,是綠色工廠的第三張名片。
位于忠縣的重慶海螺水泥年產能達640萬噸,不僅能耗高,排放的粉塵也多。怎么辦?
企業的思路是,利用水泥窯來處理城市垃圾。公司副總經理汪慶民介紹,“生活垃圾正好可作為水泥窯的燃料,窯內溫度最高可達1450攝氏度,不會產生二噁英等有毒物質。”
近年來,重慶海螺水泥先后投用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廚余垃圾及固廢項目。在忠縣,每天有數十噸生活垃圾被運到這里,經過發酵和高溫焚燒后,垃圾成為燃料和水泥粉料,每年為企業節約標煤4.2萬噸。
如今,這家水泥廠更像一個“城市凈化系統”,從工業固廢到生活垃圾,各類城市廢料在這里被“吃干榨凈”,連污染隱患都變成了生產資源。
這一實踐得到了專業人士的認可。“從技術路徑看,這家企業的零碳探索很扎實。”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關瀟表示,生活垃圾資源化發電后,剩余飛灰能作為水泥原料實現全量利用,整個過程形成了“廢料—能源—原料”的閉環。
類似的例子,在重慶不勝枚舉。
比如,作為玻纖行業內首家綠色工廠,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生產廢水循環利用、梯級重復利用,從源頭上減少污水產生量,生產廢水降幅達50%。
位于涪陵的華蘭生物通過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實現中水全部回用,杜絕了水污染排放,回收的水不僅用于企業綠化澆灌、地面沖洗和冷卻塔補水,還能提供給市政部門,用于日常沖洗道路、澆灌綠化等。
市經濟信息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重慶正大力推動企業循環生產、園區循環運行、產業循環鏈接,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生態。其中,在引導再生資源行業規范化方面,重慶已形成年利用廢鋼鐵450萬噸、再生鋁60萬噸、廢舊輪胎20萬噸、鑄造廢砂30萬噸的資源循環利用產能。“十四五”以來,重慶累計新增各類大宗工業固廢處置能力380萬噸,今年上半年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升至79.4%。
責任編輯:杜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