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脆李的“振興”故事③?|?從“小果子”到“大產業”的綠色進階之路
2025-08-17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八月初,重慶市巫山縣官渡鎮雙月村,脆李高掛枝頭,微風中彌漫著果香。果農劉緒海家的果園里,游客們正在采摘脆李,歡聲笑語在山間蕩漾。“今年李子大豐收,預計能收入十多萬元。”劉緒海笑著說。
如今的巫山,漫山遍野的脆李樹不僅染綠一道山坡,更讓百姓的“錢袋子”實實在在地鼓了起來。
從零星種植的“小果子”,到品牌價值突破百億元的“大產業”,巫山脆李如何完成從“小果子”到“大產業”的綠色進階之路?
答案便是,向“新”而行,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徹底激活“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這棵六年樹,今年能摘100多斤!”脆李園里,劉緒海撫摸著掛滿枝頭的果實,黝黑的臉上難掩喜悅。果型飽滿、大小勻稱的脆李壓彎了枝頭,這是他按技術員指導科學管護的成果。
一顆李樹能結出100多斤果實,秘訣何在?“管護是關鍵,科學技術是保障。”巫山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勛的話,道出巫山脆李提質增效的核心。
2016年,巫山脆李通過新品種鑒定,拿到了進入市場的“身份證”。但當地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此為起點,聚焦“多結果、結好果”,開啟新一輪攻關。
“種植規模擴大后,必須靠標準生產提升品質,才能站穩市場。”張勛介紹,團隊經過多年試驗,摸清了脆李生長發育的“脾氣”——作為喜光樹種,它適宜種植在土質疏松、土層深厚、背風向陽且排灌便利的地塊。
這一發現很快轉化為實際指導經驗。在劉緒海擴建果園時,巫山縣果業發展中心的技術團隊主動上門,結合地塊面積、自然條件制定規劃方案:劃分作業區和種植小區,確定合理行向以保證光照;同步推進清園、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配套建設田間道路和排灌系統,為機械化作業和科學管護打下基礎。

果樹整形修剪是提高掛果率的“關鍵一招”。“要修成開心形,去掉中心主干,留3到4個均勻分布的主枝,每個主枝再配3到4個副主枝,確保通風透光。”果園里,技術員手持修枝剪現場示范,手把手傳授劉緒海修剪果樹的技巧。
病蟲害防治同樣離不開科技支撐。“冬季噴施石硫合劑,給果樹穿上‘防護衣’。通過合理修剪保持通風透光、刪除病蟲枝,從源頭減少細菌性穿孔病、李紅點病等病原菌,以及李實蜂、桃蛀螟等蟲害滋生。”通過技術員專業的技術指導,果農們得以采納創新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日積月累中成長為科學種植的行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推廣普及,也催生了“傳幫帶”的良性循環。曲尺鄉權發村果農龔成權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僅管好自家果園,還經常前往周邊鄉鎮甚至相鄰區縣,向更多農戶傳授脆李種植技術,帶動大家提升種植水平。
每年6月脆李成熟季,巫山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的技術員們都會分赴曲尺、騾坪、銅鼓等主產區,開展采摘、儲存、運輸技術培訓,從“枝頭到舌尖”全鏈條保障品質,讓果農們對豐收充滿信心。
科學管護結出豐碩成果。2019年,巫山脆李獲評“中國氣候好產品”,氣候品質等級達到“特優”;同年9月,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數字技術的加持,是保障巫山脆李品質的關鍵一招。
“以前種李子,全憑老祖宗傳下的經驗,施肥澆水靠感覺,病蟲害來了只能眼睜睜看著減產。”巫山縣曲尺鄉權發村黨支部書記孫祖勇蹲在果園里,手指拂過脆李樹的葉片,“現在不一樣了,手機上一點,該澆水還是該打藥,系統說得明明白白。”

從“望天收”到“掌中控”的轉變,源于巫山脆李“產業大腦”的運用。
在位于權發村的“巫山脆李產業大腦”電子顯示屏上,土壤墑情、氣象數據等信息實時滾動。
巫山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劉仁鵬介紹,“產業大腦”將脆李生長拆解為26個數字模塊:從萌芽期的土壤溫濕度監測,到膨果期的養分需求測算,再到采收前的糖度預測,為村民的種植、管護、采摘等提供依據。
2024年,脆李種植大戶王恩海根據“產業大腦”的糖度預測,及時采收果徑超過35毫米、糖度達到15%的果子。
當這些脆李銷售到市場時,正好進入最佳“賞味期”,甜度、脆度幾乎都達到最佳,銷售價格也比往年“根據經驗采收”的脆李價格高了20%以上。
巫山相關部門也將數據接入“產業大腦”,通過打通數據壁壘,為果農、銷售商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在接入巫山縣氣象局的相關數據后,去年夏天,曲尺鄉權發村提前72小時傳達暴雨預警。王恩海等果農們趕在暴雨前完成覆膜,減少了雨水過多帶來的裂果。僅此一項,“產業大腦”就幫助該縣果農避免了上百萬元的損失。
目前,巫山縣已有近4000戶種植戶接入“巫山脆李產業大腦”,覆蓋種植面積22.31萬畝,并通過“李好生產”指導種植技術,實現“傻瓜化”的農事管理、果園管護。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憑經驗種”到“按數據管”,新質生產力讓巫山脆李的品質有了質的飛躍。
正如劉仁鵬所說:“我們不僅要讓果子長得好,更要讓好果子賣出好價錢,讓科技真正充實農戶的‘錢袋子’。”

今年7月5日,巫山脆李開園。當日,巫山機場上演了一場無人機、機器狗、飛機接力運輸巫山脆李的精彩場景。
10點20分許,隨著幾架載著巫山脆李的無人機降落,一旁的“絕影X20”機器狗立馬整裝出發,“背”著果箱,向停機坪跑去。半個小時后,一架飛機準時降落在巫山機場。當一箱箱巫山脆李被送上飛機,2025年巫山“脆李航班”順利啟航。

當天,首趟巫山脆李高鐵快運線S5527次列車,順利搭載一批巫山脆李開往重慶。
從脆李航班到高鐵運輸,這是巫山建構“水陸空鐵”多式聯運方式,用立體物流機制,架起出山“新通道”的生動實踐。
曾經,因交通瓶頸制約,遠在巫山各個村里的脆李要想外銷到四川、湖北等周邊省市,通常需要3至4天的陸運,果農常憂“寄不遠、易變質”。
“路不好,李子運不出山,很難賣到錢。”孫祖勇告訴記者,十多年前,因山路泥濘,商販不愿上門收購,很多村民最后只能將脆李低價賣給本地販子。
產業發展,交通先行。巫山縣交通運輸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陳恢毅介紹,為改變這一現狀,巫山在重慶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市郵政管理局等部門支持下,創建具有巫山辨識度的“郵運通”品牌,有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在“郵運通”的建設過程中,重慶郵政聯合巫山投資發展集團、縱橫無人機公司打造“空中飛廊”,8架無人機組成的運輸隊突破長江兩岸的地理空間限制,將過去果農靠農用船載李過江的30分鐘縮短至3分鐘,使南北兩岸由“天塹”變通途。

巫山郵政倉儲分理中心負責人諶利介紹,通過“無人機跨江轉運+空鐵聯運專線”智慧物流體系,巫山脆李已能確保全國多個城市“24小時鮮運直達”。
陸路方面,巫山縣交通運輸委員會整合順豐、京東等各快遞企業的32輛冷藏車,構建16條直達重點城市冷鏈專線,每日根據貨量實時調配加開,滿足500公里半徑內城市群“次日達”需求。
水路方面,巫山開通了大昌鎮集鎮碼頭至宜昌秭歸三斗坪福廣碼頭的直達水上航線。“江華1198”船舶將脆李運至宜昌,探索江海直達新路徑。
而今,鄭渝高鐵、巫山機場、滬蓉高速與長江黃金水道織就立體交通網,“四好農村路”連通千家萬戶,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共配網絡打通“最初一公里”,讓深山果更有“走出去”的底氣。
陳恢毅說,接下來,巫山還將不斷拓展農產品寄遞新通道,積極探索長江水運、高效推進高鐵快運,讓巫山脆李更快送達全國消費者餐桌。
從枝頭科學管護到 “產業大腦” 的精準調控,從無人機跨江的智慧物流到空鐵聯運的立體網絡,科技的力量扎根在巫山脆李生長、成熟、出山的每一個環節,讓曾經的 “小果子”成長為品牌價值突破百億元的“大產業”。
這漫山的脆李樹,是新質生產力賦能綠色發展的有力見證,更是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生動注腳。
第1眼TV-華龍網 李春燕 劉顏 陳雨 董進
相關專題: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