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脆李的“振興”故事②丨從“試點”到“全域” “希望果”喚醒萬畝山
2025-08-16 06:00: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你聽說沒?隔壁曲尺鄉的老孫家,就靠種李子,去年足足掙了七八萬呢!”2007年夏天,這個消息如同長了翅膀,傳遍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附近鄉鎮。
村民們羨慕不止于此:曲尺鄉光禿禿的山頭已被綠林替代,種植的脆李樹從田埂漫到屋前,新修的農村公路在山林間環繞,原本的土坯房換成亮堂小洋樓。
脆李帶來的巨變,既讓村民們“心動”,也讓巫山縣委縣政府發現,石漠化土地上同樣能結出“金果子”,這正是當地實現綠色發展的密碼。
為了讓這顆“希望果”爬滿更多山頭,一場“脆李推廣戰”就此拉開——以人民為中心,以全域繪就綠色畫卷為藍圖,讓曾經貧瘠的土地都長出“甜蜜希望”。

01
育種攻堅 苦尋最優嫁接方案
脆李的全域推廣,優質種苗和精細的田間管護是關鍵。2007年,巫山開啟了長達近10年的脆李品種選育攻堅。
“種苗繁育的每一步,都是在不斷嘗試中蹚出來的。”巫山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勛輕撫田間茁壯的脆李苗,掌心的老繭在陽光下格外清晰。

“良種的接穗要選母本園樹冠中上部已經木質化的當年枝條,采穗刀需要提前用75%的乙醇滅菌;采下來的穗條要用4℃的低溫冷柜儲存,并要時刻注意保濕。”張勛一邊觀察著脆李苗的葉片一邊說,每個細節都是反復試驗才摸索出來的。
嫁接環節的攻關,至今仍是團隊記憶里的“大硬仗”。為了讓穗條與承受接穗的李子樹更加完美“相融”,張勛帶著同事們和西南大學曾明教授等組成的專家團一起開展試驗,筆記記滿好幾大本:晴天嫁接的穗條易蔫,雨天操作的愈合速度慢;10℃時芽點會枯萎,15℃時愈傷組織又生長乏力……
記不清到底失敗了多少次后,他們終于摸索出來適合當地脆李的嫁接方式。
“枝條嫁接,不僅要在氣溫12℃左右的陰天上午,還要在刀口處包裹3層膜。枝條嫁接口愈合期內,每天要進行4次循環噴霧保濕。”張勛笑著說,團隊照顧嫁接的幼苗,就像照顧剛出生的嬰兒一樣精細。
讓脆李苗能夠扎穩根的關鍵,則是改良土壤。團隊將一筐筐有機肥埋入田間,給土壤注入“營養餐”。
“施肥需要根據生長階段精準調整,開花時施復合肥促枝葉,結果期添鈣鎂強果實,每一步都藏著‘順時而為’的智慧。”張勛回憶。
“我們發現,巫山脆李具有遺傳穩定性,品質不容易退化。同時,它能對抗不良環境和病蟲害,抗逆性比較強。它的掛果率也比較高,品質優良。”長期關注巫山脆李的西南大學教授曾明說。
02
思想破冰 “要我種”變“我要種”
2007年,巫山縣在全縣推廣種植脆李,為村民免費發苗。許多村民都歡欣鼓舞,打算在自家荒坡上復刻脆李“種植經”。不過,也有部分村民心存疑慮。
“有的村民氣沖沖把脆李苗扔到村委會院子里,說種李子又不能當飯吃,還不如種玉米實在。”巫山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梁洪海摩挲著手里泛著綠意的脆李枝條,指節上厚厚的老繭如同勛章,見證著曾經“磨破嘴皮、踏破門檻”的推廣時光。
“那幾年,為了讓村民們愿意種脆李,我們和當地的鄉干部、村干部反復上門,給大家講道理、普及相關知識。”梁洪海說,白天村民大多都在田里勞作,他們就陪著一起,掰著指頭算細賬,“3畝坡地種玉米,風調雨順年景純利不到500塊;種脆李3年后進入掛果期,管護得好的話畝產最少2000斤,按時下每斤2到3塊的市價,一年收入就能上萬!”
類似的話,梁洪海每天和同事都要重復說上幾十遍。7月的巫山,太陽像個火球炙烤著裸露的巖石,他們沿著發燙的山路一戶戶走訪,衣衫緊貼后背,從早到晚幾乎都沒干過,腳上的膠鞋半個月左右就被磨平,不得不再次換一雙。
面對“石頭縫里種樹,死了喝西北風”的質疑,他們不辯解,而是拉著固執的村民們去曲尺鄉權發村參觀。

站在掛滿翠綠果實的李樹下,看著一張張平日里熟悉的面孔,笑著將脆李從樹上采摘下來放進竹筐,再統一被收購,這些村民們緊蹙的眉頭慢慢舒展,質疑也逐漸消散。
“賣李子一年能掙好幾萬?這夢我都不敢做啊!要不……我們也試試?”有的村民回家后便躍躍欲試,嘗試著種了1畝地脆李,次年掛果豐收后便賣了4000多元,遠超種玉米的收入。
一樁樁看得見的變化,讓愿意種脆李的村民越來越多,持續變好的生態環境也激發了村民們的主動性。
“以前是光禿禿的石頭山,現在種上李子樹,春天李花雪白,夏秋兩季滿眼青綠,大家伙兒越發有了干勁。”權發村村支書孫祖勇說。而更重要的是,隨著李子樹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當地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明顯減少,更是為村民生命安全增添保障。

憑著“把村民裝在心里”的真誠,以及“磨破嘴皮也要干”的韌勁,巫山脆李從質疑聲中破局而出,實現從“要我種”到“我要種”的逆襲。
03
多元共治 實現生態與生計雙贏
“怕種了賣不出去?怕天旱澆不上水?這些顧慮,我們來解決!”為了讓脆李樹真正在巫山的土地上扎下根,巫山縣打出配套“組合拳”,“拳拳”都落在村民心坎上。
巫山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專項補貼先到了位,每畝地的“紅包”實實在在揣進果農兜里。
巫山縣水利局的同志們扛著測量儀鉆進坡地,蓄水池像一顆顆藍寶石嵌在山間,山泉水順著新鋪的管道流進果園,滋滋地潤透每一寸土。
此外,巫山縣政府早早便“牽線搭橋”,與重慶市內外多家企業和超市的保底收購協議一簽,村民們心里更加踏實,哪怕市場有波動,每斤脆李也能穩穩賣到成本價以上。
“保姆式”服務,焐熱了村民的心。曾經說“寧愿種紅薯穩當”的大叔,后來攥著梁洪海的胳膊不放:“還有苗不?我還想再多種點。”看著村民們扛著鋤頭往山上跑的背影,梁洪海和同事們抹了把汗,心里比樹上掛著的脆李還甜。
2017年,“全國優質李生產基地縣”的牌匾掛上巫山縣政府的墻。這年的巫山,果園里的滴灌帶織成了網,產后處理車間的分選機轉得歡,冷鏈車轟隆隆開出山時,箱里的脆李還帶著晨露的涼。
變化一年一個樣。2019年,巫山縣脆李種植突破20萬畝,緊接著,國家標準化示范區、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重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等榮譽接踵而至。巫山脆李的名氣,順著長江水漂向了遠方。

為了讓脆李種植與石漠化治理更好結合,巫山又琢磨出“新花樣”:在脆李樹間種上黃櫨、楓香等植物,科學推進生態保護修復與治理石漠化、營造生態景觀、鄉村振興的“三融合”經驗——春天一起抽新綠,夏季脆李掛枝頭時,秋日紅葉漫山崗。游客們背著筐來摘果,隨手一拍就是風景畫,昔日的荒山溝,成為網紅打卡地。
2024年11月召開的全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培訓班暨現場會上,該經驗作為全國生態保護修復8個典型案例之一,被全國推廣借鑒。
如今的巫山,30萬畝脆李園鋪向天際,全縣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末的不足20%升至67.6%,“兩岸青山、一江碧水”的生態畫卷在這里鋪展。
一顆顆飽滿的脆李,成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最生動的模樣。
第1眼TV-華龍網 李春燕 劉顏 陳雨 董進
記者手記:
巫山脆李的推廣,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基層治理邏輯。尊重民意,面向市場,用算賬、觀摩化解群眾疑慮;緊扣需求,靠政策配套解決投入、銷售顧慮;構建長效機制,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生態共治格局。
這種模式讓石漠化治理與民生改善相融,為生態治理奠定可持續的民生根基,實現生態與生計雙贏。

相關專題: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