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脆李的“振興”故事① | 從“石頭山”到“花果山” 荒山上的綠色突圍
2025-08-15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開欄語】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充滿前瞻性的理念。
二十年來,這一理念指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草地面積均居世界第一。
推廣人工造林的目的之一,便是治理土地石漠化。石漠化導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被稱作“土地癌癥”。
地處重慶東部的巫山,曾飽受石漠化困擾,但憑借“一顆脆李”讓當地書寫了“石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的生態傳奇,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二十載實踐的生動注腳。
在8月15日全國生態日之際,第1眼TV-華龍網推出系列調研報道,解碼“兩山”理念的重慶實踐,探索巫山從“石頭山”變身“花果山”孕育“金果果”的生態突圍,彰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深刻哲理,為持續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提供可復制的路徑,共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

“曲尺的山,石頭多,種啥啥不成;曲尺的水,順石流,十年九不收。”在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這句曾廣為流傳的俗語,道盡當地巖石裸露、坡地貧瘠的窘境。
誰能想到,現在這里早已換了模樣:漫山遍野的碧綠鋪展至長江兩岸,萬余畝脆李壓彎枝頭,清甜的果香在風中彌漫。湖北、四川等周邊省份的水果采購商紛紛慕名而來,將巫山脆李源源不斷發往全國各地。
從生態脆弱的“石頭山”,到名副其實的 “花果山”,曲尺鄉如何孕育出巫山縣首個“億元村”?答案便藏在“巫山脆李+石漠化治理”的深度探索里。

01
石山之痛:貧瘠土地上的生存困境
“別看現在滿眼郁郁蔥蔥,二十年前這里是大片荒坡。那時候,我們在石頭縫里栽樹,鐵鍬都能磕出火星子。”行走在曲尺的鄉間小路上,權發村村支書孫祖勇看著兩岸的綠色長廊感慨萬千。
巫山縣位于四川盆地東部邊緣,地處長江三峽腹心地帶。林業調查資料顯示,全縣巖溶地區集中分布于26個鄉鎮、3個林場,總面積2761.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3.3%。
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積811.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7.4%;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884.3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29.9%。

曲尺鄉是巫山重度石漠化的地區之一,石漠化土地面積曾占全鄉總面積的近70%。這些區域的土壤平均厚度不足10厘米,很多地方直接是裸露的石頭,一眼望去全是石頭。
為何此地土地石漠化如此嚴重?
“生態先天不足是主要原因。”巫山縣林業局局長譚科軍介紹,境內大巴山、巫山、七曜山三大山脈交匯,形成高山峽谷地形,坡度較陡,加之出露地層多為沉積巖地層,土壤含量較低,導致石漠化土地較多。
石漠化嚴重威脅著村民的生存根基。“石頭山存不住水,暴雨一來,很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嚴重時房子都能被沖毀。每逢雨天,大家心都提到嗓子眼兒。”孫祖勇說。
日益加劇的石漠化,嚴重制約著當地農業發展。隨著石漠化的加劇,土地質量持續下降——土壤里的有機質不斷減少,原本穩定的土壤結構遭到破壞,保水保肥能力大打折扣。這直接導致農田生產力銳減,多數農作物難以存活,村民們不得不依賴紅薯、玉米、土豆這“三大坨”耐旱作物維持生計。
為了活下去,村民不得不持續開荒,但新開墾的土地,又成為水土流失的重災區,反過來進一步加劇石漠化。
“就因為這樣,村里一直窮,留不住人。年輕人幾乎都出去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談及過往遭遇的困境,孫祖勇連連嘆氣。
然而,在這片重度石漠化的土地上,卻有一種本土樹木長得郁郁蔥蔥。更難得的是,樹木周圍的水土也保持較好不易流失——它就是李子樹。
巫山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資料顯示,早在唐宋時期,巫山縣就有種植李子樹的歷史。但在漫長的歲月中,它一直默默無聞。

02
石山尋路:李樹破局“種啥啥不成”
多年來,我國一直在探尋破解石漠化難題的關鍵措施。“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讓石頭山披上‘綠衣’。”譚科軍道出了當時的解題思路。
2002年,曲尺鄉被納入巫山縣石漠化治理試點,一支由林業部門技術員與高校專家組成的團隊,扎進曲尺鄉的溝溝壑壑。
接下來的半年里,團隊成員們帶著儀器穿梭山間,測土壤、記氣溫、查水文、挨村挨戶走訪村民,打聽“什么樹能在石頭縫里扎下根”。
“曲尺鄉海拔主要在175米到1560米之間,晝夜溫差大,空氣濕度充足,具有種植果樹的天然優勢。可惜土壤太過瘠薄,普通作物根本扛不住。”參與調研的巫山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梁洪海說。
究竟什么樣的果樹適合在此扎根?薔薇科植物李子樹逐漸進入團隊視野。
“當地一位80多歲的老人告訴我們,他家屋后栽了幾十年的李子樹,就長在石頭縫里。”梁洪海說。
經團隊成員蹲點觀察發現:李子樹根系特別發達,能穿過石縫,像網一樣牢牢抓住零星的泥土;樹冠茂密,下雨時能擋住雨水直接沖刷地面;不像玉米、土豆等經濟作物需年年翻耕,能有效避免地表土壤流失。
“我們不只是觀察李子樹,還將桃樹也列為實驗對象,但試種一年多后發現,桃樹容易感染根瘤病,死亡率偏高,不適合在當地大規模種植;也嘗試過種柑橘,可當時的品種對土壤太挑剔,掛果率較低,也存在明顯短板。”巫山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勛回憶道。

“就推李子!”歷經三年多的試種與反復比對,團隊確定巫山的脆李屬于青脆李,不僅口感清脆,其果樹更兼具耐旱、固土的特性,還能穩定結果——兼具多項優勢,讓它從眾多作物中脫穎而出。
一場石頭山上的綠色突圍,就此拉開序幕。
03
石山突圍:脆李撐起“綠色希望”
雖然確定了方向,但新的難題又接踵而至:種苗從何而來?
“當地本就有種植李子樹的傳統,村民們常靠托罐苗、高接換種等方法自行擴繁。” 張勛分析道,但要大面積種植,單靠村民零散換種遠遠不夠。為此,巫山縣迅速組織專家團隊,全力投入種苗選育工作。
帶著測糖儀、卷尺等工具,專家團跟著踏遍了曲尺鄉的每一道山梁。
“在柑園村,老人們指著樹齡超半個世紀的老樹說:‘就這幾棵果子最甜。’”參與母樹選育的西南大學教授曾明清楚記得,“我們摘果檢測,發現其中幾株的果實甜度格外突出,果形也勻稱飽滿;再細看樹根,竟深深扎進石縫里,周圍的土壤也比別處厚實些。”
隨后,專家團對這幾株李子樹反復對比實驗,最終敲定一株核心母樹并采集其枝條,在周邊集中開展高接換種,培育出第一批幾百株種苗,送往曲尺鄉、大溪鄉等試點鄉鎮。
可種樹的過程,比想象中艱難百倍。“一鐵鍬下去,‘當’的一聲撞在石頭上,火星直冒。”孫祖勇的爺爺是第一批種李子樹的村民,“沒土,就從別處一筐筐背來;石頭縫里鑿坑,手指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結。”

怎么才能讓種苗在石漠化土壤上站穩腳跟?梁洪海和團隊摸索出“大窩客土”法:在巖石間鑿出60×80厘米的樹坑,從山下背來腐殖土,混合秸稈、羊糞改良土壤;再用石塊砌成魚鱗坑,下雨時能截留雨水,不讓泥土流失。
在推廣李子樹試點的過程中,巫山縣創新推出“四包”造林模式:專業隊伍包供苗、包栽植、包管護、包成活,技術員駐村手把手指導。“技術員每周都來,教我們修枝、防病蟲害。”孫祖勇說。
團隊還通過雜交育種、定向選育持續優化品種。讓李子樹更能經得起“折騰”。
“白天頂著近40℃高溫記錄果樹生長,晚上在工棚里整理數據,枝條標本堆了半間屋。”張勛說,歷經近十年攻關,新品種不僅保留了耐旱固土的特性,更成功讓李子的果皮更薄、果肉更甜,耐儲運性也大幅提升。
從最初的幾百株種苗,到如今萬畝脆李高掛枝頭,曲尺鄉的山頭早已被綠色覆蓋,綿延的綠色長廊中,每棵樹都是一座“微型水保站”——根系牢牢鎖土,枝葉層層擋雨,石漠化的傷疤在綠意中被一點點撫平。
“早上被鳥叫喚醒,夜晚能聽見蛙鳴,多年不見的野雞、野兔也回來了。”孫祖勇的笑容里滿是欣慰。李子樹的連片種植,讓當地生態迎來躍升,曲尺鄉多個村的森林覆蓋率已接近 90%。
與此同時,脆李的生態價值也轉變成經濟價值,讓曲尺鄉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數據顯示,2024年曲尺鄉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萬元,脆李產業年產量達2.5萬噸,產值近3億元,成為當地主要經濟來源。權發村更是成為全縣歷史上首個“億元村”。

曾經的土山坳,如今成了名副其實的“金窩窩”。
村民心里揣著了盼頭,回村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曲尺鄉更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每到周末,來摘脆李的游客排起長隊,村民們的日子,就像枝頭那沉甸甸的果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第1眼TV-華龍網 李春燕 劉顏 陳雨 董進
記者手記:
曲尺鄉依托脆李種植,實現從“石頭山”到“花果山”的蝶變,經驗里藏著生態修復的深層邏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土資源優勢,依托氣候和地理條件,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本土樹種,為生態修復奠定基礎。

相關專題:
責任編輯:常涵笑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