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強勁賦能 江津農機產業解鎖智能化新篇章
2025-08-12 15:49:29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張秋潔 刁傳奇)在重慶江津的山地間,智能農機沿精準軌跡穿梭于坡地水田,自動化育秧設備高效作業,這背后是科技創新為當地農機產業注入的澎湃動能。以科技特派員趙立軍為核心的創新力量,通過靶向攻關、平臺搭建、成果轉化,讓山地農機從“適配難”邁向“智能化”,書寫著農業現代化的江津答卷。
靶向攻關:破解山地農機的“技術密碼”
針對江津區地形復雜、農機“水土不服”的痛點,趙立軍團隊以科技創新為矛,精準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在基礎裝備創新上,團隊獨創“鉸接式輕量化底盤”與“地形自適應懸掛系統”,如同為農機裝上“智能平衡器”,使其在25°陡坡仍能水平作業,解決了傳統農機“站不穩”的難題;研發“北斗+慣性導航+移動基站”組合定位技術,將軌跡偏移控制在5厘米內,即便樹蔭遮蔽,農機也能“貼邊”作業,攻克了山地導航精度不足的瓶頸。?
聚焦水稻生產全流程,團隊開展機械化智能化輕簡關鍵技術研究:完成水稻耕整地機械化(智能化)作業技術研發,通過精準控制提升土壤條件,為后續種植奠定基礎;突破水稻播種育秧自動化技術,引進改制的小型智能浸種催芽機和水稻智能化氣吸式精量精準播種設備,實現自動擺盤、裝土、播種、覆土一體化作業,效率較傳統人工育秧提升10倍,讓“育秧不用手”成為現實。針對山地收獲難題,團隊研發山地稻麥聯合收割機強適應性技術,優化動力底盤、強化水田驅動防滑防陷性能,推動收獲環節精度與效率雙提升。
平臺筑基:打造科技創新的“試驗場”與“孵化器”
科技創新的落地離不開適配的試驗平臺。趙立軍團隊聯合江津區多方力量,構建起“試驗站+示范基地”的創新載體,為技術迭代提供支撐。團隊累計建成3個試驗站、2個技術示范基地,覆蓋360畝示范面積,涵蓋15°-25°陡坡、泥濘水田等多樣化山地場景。這些平臺既是技術“試煉場”——所有農機需經“陡坡考驗”“泥濘挑戰”才能投入應用,也是創新“孵化器”——水稻耕整地技術讓土地利用率提升30%,智能化收獲技術實現與管理系統完美適配,為技術規模化應用筑牢根基。?
團隊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聯合匯田機械等企業優化改良設備,將實驗室成果與企業生產需求無縫對接;與重慶山漸菁農業專業合作社等主體合作,讓技術在田間地頭完成“最后一公里”驗證,形成“研發-試驗-優化”的閉環創新鏈條。
成果輻射:讓創新技術長出“產業翅膀”
趙立軍團隊通過成果轉化與推廣,讓技術創新成為驅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技術成果加速轉化:團隊將山地稻麥聯合收割機相關技術成果轉化至重慶智慧星光農機有限公司,推動技術落地為量產裝備;“丘陵山區智慧農業關鍵技術裝備創制與應用”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示范基地落戶江津,讓前沿技術扎根結果。?
創新領域不斷拓展:從水稻向多元作物延伸,團隊主持研發“山地柑橘果園高效智能輕簡化管理技術”“山地果園灌木清理除草機”,推動經濟作物機械化突破;研發的“山地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輕簡技術”被納入2025年重慶市農業主推技術,實現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技術創新全覆蓋。?
技術推廣形成網絡:團隊累計開展技術培訓超400人次,培養的本土技術員成為技術擴散的“二傳手”,帶動11家合作社升級裝備,3家社會化服務組織將智能作業服務輻射至周邊5個鄉鎮,讓創新紅利惠及更廣區域。?
從技術專利到產業場景,從單環節突破到全鏈條升級,科技創新正推動江津農機產業從“跟跑”向“領跑”跨越。在這片山地間,趙立軍團隊用實踐證明:緊握科技創新的鑰匙,才能打開農業現代化的大門。
責任編輯:劉思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