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文旅興 “最佳旅游鄉村”荊竹村蝶變背后的武隆密碼
2025-08-11 05:51:55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清晨,仙女山的薄霧還未散盡,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黨支部書記高燕的手機就急促響起,“高書記,上海來的客人反映有異味……”“鄉宿聯盟”成員、歸原小鎮民宿負責人閆成強的語氣里透著焦急。
高燕記下房號,立刻撥通片區網格員老楊的電話:“老楊,趕緊去看看,要讓游客住得舒心!”
自今年3月擔任荊竹村黨支部書記以來,高燕對這類突發情況的處理已駕輕就熟,“僅7月就來了30余萬人次的游客。人多了,各種小問題就難免,我們盡量爭取第一時間解決。”
誰能想到,這個曾因山高坡陡、地少人窮被戲稱為“光棍村”的小山村,如今隨著成千上萬游客的涌入,家家戶戶吃上了旅游飯。
“沒有黨和政府的帶領,這樣的變化是不可能發生的。”荊竹村農家樂經營者楊小波的一句話,揭開了荊竹村蝶變的密碼。
黨建引路
三級書記聯動破窮根
平均海拔超千米的荊竹村,大半區域屬喀斯特地貌,地塊破碎、石漠化嚴重,加上地處偏遠、交通閉塞,曾長期發展滯后。村民們祖祖輩輩靠種植土豆、玉米、紅薯這“三大坨”勉強糊口。
荊竹村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15年。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打響,疊加仙女山被評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利好,為這個山村注入了全新的發展動能。
“區里構建了區委書記抓全域設計、鄉鎮書記抓全景打造、村級書記抓全時服務的‘三級書記聯動抓總’責任體系,推動‘三棲’經濟+文旅融合發展。”高燕介紹,武隆區委、區政府制定的《武隆旅游“三次創業”發展規劃》讓荊竹村找準了發展方向。
正是在三級書記聯動下,荊竹村引來了“金鳳凰”——歸原小鎮項目。
這個采用“旅游景區+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融合模式的項目,用現代創意激活傳統鄉愁,致力于把荊竹村的一片“荒原”變成令人向往的“歸原”。
2016年,隨著武隆旅游熱度攀升,涌入荊竹村的游客越來越多。武隆區順勢將村里原來的產業路升級為標準化旅游路,為荊竹村的轉型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隨后,葡萄仙壇、仙家菜圃等10多個高山特色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30多家中高端精品民宿錯落分布在荊竹村的綠水青山之間……
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荊竹村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詩與遠方”。2022年底,荊竹村成功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選的“最佳旅游鄉村”。
在旅游產業蓬勃發展之際,武隆區成立的7個涉旅工作專班,更成了荊竹村發展的“定心丸”。閆成強的民宿生意紅火,卻因門前道路狹窄導致游客進出不便。“核心景區內外旅游聯動”專班迅速介入,協調交通部門制定拓寬方案,很快解決了難題。
“7個涉旅工作專班讓區里資源第一時間響應村里需求,高效、及時解決相關問題。”高燕介紹,僅2024年,專班就以“一項工作、一個團隊、一抓到底”的機制,為村里啃下了景區開發、用地供應等32塊“硬骨頭”。
組織筑基
雙網格服務解決涉旅“煩心事”
夏日炎炎,走進荊竹村“無有圖書館”旁的“紅色服務驛站”,咖啡香味撲鼻而來。咖啡師冉光芳指尖翻飛,一邊拉花,一邊耐心解答游客的問詢。
幾年前,冉光芳還只是個圍著灶臺轉的普通農婦。村黨支部組織的咖啡制作、旅游接待培訓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現在一年能賣出兩萬多杯帶著武隆茶香的‘鄉村特調’!”如今的她,不僅用咖啡讓游客感受賓至如歸,更用笑容和講解,讓游客深入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與民俗風情。
在冉光芳身旁的墻上,“黨員責任區”標牌格外醒目。標牌上清晰標注著村里每一個黨員的責任和義務,也講述著基層黨組織在改變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014年,回鄉的楊小波把自家老宅改建成了農家樂,“一開始客源少、知名度也不高,17個房間的年收入勉強能養活一家人。”
時任荊竹村黨支部書記的王福寧了解情況后,便通過各種途徑幫他宣傳、介紹游客,并對農家樂的定位和日常管理給出中肯意見和建議……
在王福寧的幫助下,楊小波的農家樂生意漸漸好了起來,如今已擴展到20個房間,年收入超過30萬元。
“村黨支部還牽頭成立了‘鄉宿聯盟’,統一標準、共享客源,把大家擰成了一股繩。”楊小波介紹,“鄉宿聯盟”整合了全村幾十家民宿、餐飲主體,不僅統一服務標準、統籌調配客源,還建立了問題“直通車”——游客在驛站掃碼或向任何成員反映的問題,最終都會匯總到村黨支部,再逐一解決。
武隆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通過“線上收集+線下敲門”,武隆區梳理出320多項涉旅“煩心事”:環境衛生、停車難、擾民(如烤煙味)……“線上和線下雙網格服務,黨員先鋒隊認領包干,限時解決,辦結率達到了100%。”
人才活水
“四民”共繪山鄉新圖景
旅游產業要想長盛不衰,人才是“源頭活水”。
在村黨支部牽頭下,荊竹村創新實施“原村民、新村民、云村民、榮譽村民”“四民工程”,為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澎湃新動能。
市農技總站退休專家胡蕾是荊竹村的“新村民”。多年前,懷揣田園夢的她來到荊竹村,流轉了30多畝地種植果樹。她雖然是植物營養專家,但種果樹卻是“門外漢”。沒多久,果園被荒草淹沒、水管凍裂、病蟲害頻發,胡蕾也心灰意冷。
荊竹村村支兩委得知情況后,立即聯系果樹專家為胡蕾的果園“問診把脈”。根據專家建議,胡蕾結合村里高海拔、溫差大、光照足等特點,篩選了藍莓、葡萄等7大類10多個適種品種進行栽植。
果園漸有起色后,村集體經濟組織又幫她流轉土地,將果園規模擴大至100余畝,并幫忙建設了灌溉設施。
如今,僅在夏季采摘季,胡蕾的“尋夢園”果園就能吸引3萬余名游客,并帶動了周邊不少農戶種植果蔬。
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受聘成為荊竹村的“榮譽村民”。他的團隊在村里設立了高山水果種植科研基地,專攻貧瘠土壤的蔬果種植難題,研究成果直接惠及荊竹村的特色農業。目前,在荊竹村像向仲懷這樣的“榮譽村民”已有6位,通過項目合作、擔任技術顧問等方式為山村發展添智助力。
活躍在“云上荊竹”直播平臺的李思穎,是荊竹村4000多名“云村民”的代表。她和伙伴們把村里的糯玉米、老臘肉、竹編、蠟染等特產賣向全國。2024年,李思穎團隊通過直播定向收購村民農特產品就超過150噸。
“歸原茶館”經營者王萬碧則是典型的“原村民”。2016年,在村支兩委幫扶下,王萬碧把自家老宅改成“歸原茶館”,“生意不錯,旺季一天能有200多人,但總覺得茶館里缺點特色。”
2022年,在村支兩委幫助下,王萬碧引進了當地蠟染匠人,在茶館開設蠟染體驗課。她自己也通過學習掌握了蠟染技藝,“現在游客不僅能喝茶,還能體驗蠟染工藝,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
“我們還積極構建四級服務陣地,為‘新村民’‘榮譽村民’等提供游玩、住宿、購物等13項貼心服務。”仙女山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有486名各類人才長期或周期性在仙女山街道居住,成為仙女山街道乃至武隆區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智囊團”。
數字賦能
讓旅游管理和服務更貼心
8月7日,記者走進荊竹村旅游綜合服務中心時,被墻上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吸引。
“以前,涉旅糾紛投訴和解決就像‘九龍治水’:多頭管理導致游客投訴難,解決效率低。”高燕介紹,武隆區試點“1+4+N”綜合執法監管新體系:1個平臺統一接訴;市場監管旅游分局、旅游警察、旅游糾紛調解委、仙女山旅游巡回法庭4支力量常駐;交通、物價等多部門聯動。該體系運行后,2024年,武隆全區涉旅檢查頻次和處罰案件量分別下降36%和10%。
武隆區還在全國首創了旅游消費投訴“先行賠付”機制——平臺或商家先墊錢賠償再處理糾紛。這一創新舉措不僅讓投訴解決得又快又好,游客滿意度達到100%,更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改革創新優秀案例”。
針對景點“冷熱不均”的問題,武隆區在2024年推出了分層分類分時段的“Tourist Pass”通票系統:游客可自由組合熱門與冷門景點門票,還能享受各項優惠。這一舉措不僅讓散客比例大幅提升,也帶動了芙蓉江、白馬山等昔日“冷門地”游客量大幅上升,實現“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冉光芳對此有著切身體會,“往年國慶后人就少了,去年冬天游客就沒斷過,買那種組合通票的散客特別多。”
此外,依托“數字重慶”建設,武隆區上線了“文化·安心游”應用。該系統能實時監測景點人流和交通,擁堵前預警,人滿即分流;投訴App一點就提交,處理進度隨時查;遇游客急病或意外,“一鍵救援”瞬間定位啟動。效果也立竿見影:2024年旅游高峰時段,荊竹村游客量增加了25%,堵車事件反而減少了7%。
這個平臺也是“云村民”李思穎們的舞臺,直播將荊竹風光、手藝和特產推向全國,“云上荊竹”的名號越來越響。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武隆全區接待游客4724.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28.1億元,文旅增速領跑重慶區縣。荊竹村接待游客超過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近1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399元,戶均增收1.1萬元。
責任編輯:趙秋云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