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小田變大田 沃野展新顏
2025-08-03 06:00:01 來源: 奉節縣融媒體中心

站在奉節縣羊市鎮象鼻山頂極目遠眺,長灘河畔的漁燈壩、興安壩,昔日零碎的“巴掌田”“皮帶田”已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阡陌縱橫、路渠相連、田塊規整的沃野良田,宛如一幅精心織就的錦繡畫卷,在青山綠水間鋪展。這幅生機勃勃的田園新景,正是羊市鎮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耕地保護要求,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的生動寫照。
破局土地“細碎化” 田園舊貌煥新顏
山多地少,耕地細碎,曾是制約羊市鎮農業發展的“緊箍咒”。“巴掌田”“皮帶田”不僅農機難下地,水利配套也跟不上,“靠天吃飯”是常態。為破此困局,羊市鎮立足實際,積極爭取項目,2022年、2023年實施高標準農田11000畝,探索出一條“小田變大田、大田變良田、良田變田園”的蝶變之路。在深入走訪座談調研,充分征求群眾意愿、聽取群眾心聲的前提下,制定科學的規劃設計,打破原有田埂界限,實施大規模土地平整與歸并,將零散地塊整合成適合機械化作業的方正良田。同時,配套建設灌溉排水系統、田間生產便道,推舉群眾代表參與項目質量監督,一舉破解了“農機下田難、灌溉用水難、田間行路難”的三大難題,有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農機進不來,水也留不住。現在好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澇保收,我們種糧的底氣足多了!”興安社區的居民彭菊芳望著眼前的豐收景象,臉上洋溢著喜悅。
夯實產業根基 現代農業提檔升級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為羊市鎮農業現代化插上了翅膀。平整連片的土地、暢通的道路、完善的設施,磁石般吸引了重慶地勢坤蔬菜種植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入駐,土地流轉加速,規模經營面積顯著擴大。
據了解,羊市鎮創新采用“公司+大戶+代種+分紅”等模式,成功流轉土地3000余畝,建成了糧油千畝示范片,發展豆玉復合種植1000畝、黃瓜等蔬菜種植2000畝,規模和產量均創歷史新高。玉米、黃瓜等產品暢銷湖南、江西等地,優質包菜更是走出國門,遠銷韓國。
拓寬增收渠道 發展紅利惠及民生
發展的成果,最終要落到惠及民生上。羊市鎮多措并舉,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紅利公平共享。項目建設采用“以工代賑”方式,為本地農民,特別是留守中老年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近務工機會,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據介紹,羊市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吸納周邊低收入群眾200人次就地就近務工,發放勞務報酬超150萬元。整治后的良田由村集體劃分給農民。生產條件大幅改善后,農民可選擇自耕,也可輕松流轉給經營主體,獲得一份穩定的租金收入,成為可靠的“旱澇保收”保障。企業經營帶動的田間管理、農產品分揀加工等環節,又為村民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愿望。據統計,企業生產常年及季節性帶動務工超500人,人均年增收可達1.5萬元。
萬興村村民盧延青感慨:“年紀大了回鄉,原以為沒收入,沒想到在農田建設中找到了活兒,一年能掙一萬多。村里土地馬上流轉給公司,我還想在公司再找份種地的工,土地流轉費加工資,夠用,日子還有盼頭!”
巧解遺留難題 基層治理激活發展動能
高標準農田建設,意外成為化解鄉村矛盾、提升治理效能的“潤滑劑”。在統一規劃整治中,歷史遺留的土地權屬爭議、邊界不清等問題浮出水面。羊市鎮堅持“公開透明、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協商解決”原則,成功化解了一批“老大難”。紅旗村明確了多塊“插花地”權屬,讓“鬧心田”變成了“連心田”。
農田面貌的煥新,帶動了農村人居環境的整體提升,家門口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村民們看到了希望。羊市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根基,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未來,我們將持續鞏固拓展建設成果,朝著產業更興、鄉村更美、農民更富的和美新羊市堅定前行。”
田疇織錦繡,沃野繪新篇。羊市鎮用高標準農田建設這把“金鑰匙”,打開了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振興之門。昔日的“巴掌田”蝶變為高產高效的“致富田”,不僅筑牢了糧倉根基,更激活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正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步履鏗鏘,前景無限。(記者 劉祥 通訊員 王思懿)
責任編輯:石月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