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破解“小馬拉大車”問題 江津區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2025-08-01 14:50:54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邱戀 趙秦)“以前我們1名網格員多的要管理100多戶,現在1名微網格員最多管80戶,我們能第一時間了解居民的訴求,服務更精細、效率更高。”江津區圣泉街道滸溪社區黨委書記殷江洪說。
近年來,重慶市江津區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持續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通過優化網格體系、健全議事機制、明晰基層權責,持續推動資源力量向基層下沉、治理活力在基層迸發、松綁減負為基層賦能,讓治理看得見管得好,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四清單一目錄”明責,職責劃分更清晰更有用
“以前群眾辦很多事,都要先到社區開證明”江津區幾江街道三五三九社區黨委書記尹亞輝說,“四清單一目錄”出臺后,我們只開5種證明材料了。
江津區根據“是否為法律法規明文規定、是否為約定俗成需村社協助落實、是否在村社能力范圍”的標準,逐條逐項進行研究,出臺行政村(社區)的工作事項清單與工作負面事項清單、村(社區)依法出具證明事項清單、不應由村(社區)出具證明事項清單,這“四清單”明確了村級組織38項依法履職事項、28項依法協助配合事項,社區組織31項依法履職事項、28項依法協助配合事項,村(社區)工作負面事項清單8項。同時,明確32項不應由村(社區)出具的證明事項,將由村(社區)依法出具證明事項減少至5項,最大限度減少了由村(社區)出具的證明數量。
此外,還明確了村(社區)外部只懸掛黨組織、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監督組織4個標牌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個標識,堅決杜絕村(社區)牌子“成摞摞”的情況。目前,江津區已經全部完成村級組織和工作機制掛牌清理,平均每個村(社區)精減10個。
現在,江津區實現“三個一律”,未在清單內的事項一律不得下派到村(社區),村(社區)收到清單外的事項一律有權拒絕,違規下派的一律追究責任,確保基層履職有據可循、有力可撐、有資可保,做到責任與權力、資源與事權相匹配。
“一套網格”統管,治理單元更精細更有效
針對原有網格劃分粗放、力量分散等問題,江津區實施網格治理體系重構工程,實現“多格合一”。整合黨建和政法綜治、民政、城管、信訪、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應急管理等各類網格,將全區原有2386個網格優化調整為2756個標準網格,并進一步細分10712個微網格,形成“區—鎮街—村社—網格—微網格”五級治理體系。同步推進黨的組織建設,單建網格黨組織2731個,聯建網格黨組織11個,構建起“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
按照“1+3+N”(即“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1名兼職網格員、1名網格指導員+多名網格內其他人員”)模式充實網格工作力量。制定網格員“6+1”職責清單,明確網格員關注重點人員、日常巡查走訪、排查重點場所、協處突發事件、主動服務群眾、正面宣傳引導和其他準入任務等工作任務,全面推行網格員照單履職、對單考核。11058名網格員每天進網格,2756名鎮街干部每周下村社,在職黨員、物業力量、公檢法司、水電氣訊專業力量等14714人“進圈入群”,無事“日巡訪”,有事“時排查”。
建立“網格發現、分級處置、閉環解決”的工作閉環,依托基層智治平臺,實現問題上報、分流、處置、反饋全流程線上管理。平臺運行以來,累計受理群眾訴求25萬余件,辦結率動態保持100%,平均處理時長縮短至12小時以內。
“三級會議”解事,治理主體更多元更有力
鼎山街道江州社區網格員鄒小娟進入基層智治平臺,將當天走訪摸排到的大小事項進行分類填報并轉交:家事類,程大爺常年臥病在床,需要幫忙進行指紋認證;共事類,小區3棟電梯老化常出故障,影響居民出行……
江津區針對基層治理民主議事內容“無限”、主體“無力”、流程“無序”、結果“無效”等問題,創新“三會”解決“三事”機制。將基層治理事務科學劃分為“家事”“共事”“公事”,“公事”,即基本公共服務、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民生實事等需要區、鎮街化解政府法定職責事項;“共事”,即村(社區)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村(社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村(社區)居民共同事務;“家事”,即網格內違反管理規約、公共設施管理等網格內居民自治事項。
“公事公辦”,由鎮街黨(工)委牽頭,由聯建單位、村(社區)黨組織等組建街道聯席會,協商解決政府管理的“公事”;“共事共辦”,由村(社區)黨組織牽頭,由“兩代表一委員”、網格長、金牌調解員、物業企業、民主監督員、群眾代表等組建村(社區)評議會協商解決村(社區)服務的“共事”;“家事家辦”,由網格黨組織牽頭,網格長、網格指導員、專(兼)職網格員、民情信息員、調解員,以及網格黨員、熱心居民、志愿者等組建網格鄰里會,協商解決網格的“家事”。
“‘公事’政府主辦、‘共事’協商共辦、‘家事’群眾自辦的“三會”解“三事”工作機制,厘清政府、社區、群眾的權責邊界,既為群眾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形成制度規范,也讓群眾有了更多的參與感。”江津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劉思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