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三地黨員教育“云端”聚力 創新聯學點燃奮斗激情?
2025-07-29 12:28: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姜力菘)仲夏時節,在峭壁環繞的重慶市巫山縣委黨校下莊校區,一場跨越川渝地理界線、凝聚三地黨員力量的創新教育實踐活動火熱進行。近日,重慶巫山攜手四川德陽綿竹、什邡以“三地同步+直播共學”模式,通過數字化手段構建“紅色紐帶”,推動1600余名基層黨員“云端聚智”,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黨建動能。這一創新實踐不僅是川渝黨員教育協作的升級版,更標志著區域黨建從“物理整合”向“化學融合”的深度跨越。
數字賦能:跨越千里的“同堂黨課”
“現在請切換到巫山現場畫面。”隨著主持人指令,綿竹市主課堂的大屏幕上,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通過高清直播向千里之外的學員揮手致意,一場跨越空間的“云端黨課”正式拉開帷幕。

依托“1+3+N”運維保障體系,三地同步舉辦基層黨員示范培訓班,設立了巫山、綿竹、什邡3個主課堂,26個分課堂,實現巫山山脈深處與成都平原腹地的實時互動。三地構建的“聯合專班統籌調度、技術小組協同保障、督導員實時巡查”機制,確保信號同步無延遲、紀律要求同標準,創造了黨員教育“跨域同頻”的新范式。
“雖然是隔著屏幕,但思想的共鳴是相通的,這種形式很新穎,效果也很震撼。”綿竹市的麓棠鎮學員代表李亞峰感慨道。數字化帶來的這種“云端課堂”打破了傳統地域限制,讓分散在三地的基層黨員不出“家門”就能夠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資源共享:三地特色的“紅色盛宴”
培訓的核心亮點在于“一地授課、三地共享”的聯學機制,有效整合分散的優質教育資源,極大提升培訓的覆蓋面和效率,讓“跨區域共學”從構想變為現實。
“巫山、綿竹、什邡各自推選一堂最具地方特色的精品黨課,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讓身處不同地域的黨員能夠同時聆聽、同步學習。”巫山縣黨員教育中心主任何亞軍表示,既發揮了川渝兩地黨員教育資源優勢,又促進了基層黨員間的思想碰撞。
三地精心設計的差異化課程,如同拼圖般拼出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巫山推出的《為人民謀幸福不辛苦》黨課,毛相林以“山鑿一尺寬一尺”的親身經歷,詮釋絕壁修路的奮斗史詩;綿竹的音樂思政課《長征組歌》,通過藝術化演繹讓學員在旋律中感悟革命傳承;什邡的紅色詩詞賞析課,則從毛澤東詩詞中提煉初心密碼。三地課程既獨立成章又相互呼應,形成“苦干”“傳承”“初心”的完整精神圖譜。
這種資源整合并非簡單的交換課程。巫山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荀斌指出,“我們通過課程互補,不斷豐富黨員教育培訓的內涵,讓黨員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對黨的精神譜系的理解。”數據顯示,培訓期間三地黨員通過云端開展互動交流30余次,形成建設性意見50余條,真正實現“1+1+1>3”的聚合效應。
長效機制:激活區域協同發展新動能
此次聯學實踐是川渝黨建協作的生動縮影。早在2024年,巫山與綿竹便簽訂黨員教育聯學共建協議,建立“課程互選、師資共享、成果共評”長效機制。三地不僅共享黨員教育培訓精品課程,還將準備聯合開發《下莊精神與鄉村振興》等特色課程,將下莊“絕壁修路”的攻堅經驗轉化為區域發展的方法論。
巫山學員陳小勇提出“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和農產品銷售協作平臺”建議,迅速得到三地響應。這一案例印證了協作機制的實效性:通過“云端研討、成果轉化、落地實施”的閉環管理,黨員教育成果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動能。數據顯示,巫山已選送40名黨員干部赴綿竹參加專題培訓,兩地聯合舉辦的“巫山?綿竹黨員教育重點培訓班”已成為區域黨建品牌。
“我們要把下莊精神轉化為發展動能,通過黨員教育聯學共建,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作出巫山貢獻。”巫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翟小滿表示。下一步,三地將在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基地共建等領域持續發力,計劃建成覆蓋川渝三地的黨員教育資源共享庫,并探索建立跨區域農業技術推廣聯盟,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產業協同發展優勢。
當《長征組歌》的旋律與下莊鑿路的號子在云端交織,這場跨越千里的“紅色盛宴”已超越教育本身。它以數字化手段打破行政壁壘,用差異化課程激活思想共鳴,借長效機制凝聚發展共識,為新時代黨員教育提供了“川渝樣本”。
正如參與培訓的德陽鼎達集團有限公司黨員丁婷所言:“這樣的學習不僅讓我們充電賦能,更讓我們在交流中找到了服務區域發展的新方向。”
這條跨越巴山蜀水的“紅色紐帶”,正將三地力量凝聚成推動川渝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責任編輯:石月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