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地災防治鏈上的生命守護
2025-07-28 16:04:1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楊晨)7月24日,在綦江區打通鎮農貿市場吳明國的臨時住處,綦江區應急管理局和打通鎮的工作人員正忙著將大米、食用油等應急物資搬到屋內。
“從轉移到現在,不僅物資送得及時,還打電話問候,心里踏實些了。”吳明國說。
吳明國是不久前因打通鎮天星村1組滑坡險情被緊急轉移的村民之一。7月9日,綦江區遭遇今年首場區域性暴雨,最大降水量達196毫米,降水引發包括打通鎮天星村1組上彭家山在內的10起邊坡、危巖垮塌等地質災害。

在災害發生前,氣象、應急等部門多次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提示,并通過“141”基層智治平臺、電話、短信等叫醒叫應各防災責任人。防災責任人及時響應,全面開展邊坡、危巖等地災隱患巡查排查,發現吳明國房屋變形跡象,便對受威脅的4戶18人實施緊急轉移。
受暴雨影響,7月22日凌晨,天星村1組再次發生滑坡災害,泥土石塊混雜形成滑坡帶,部分房屋地基裸露,得益于前期人員已全部撤離,沒有出現傷亡。
7月24日,在天星村1組上彭家山滑坡現場,危險區域周邊已拉起警戒線、豎起警示標志。重慶市地礦局136地質隊的駐守工程師王曉梅正與當地地質災害專管員現場交流研判情況。各項后續處置工作有序進行。
據打通鎮平安法治辦公室應急管理崗工作人員李開明介紹,鎮村安排了專人負責值守和監測巡查,為防止轉移群眾因牽掛財物擅自返回,還通過電話聯系、上門走訪等方式反復叮囑,確保人員安全。
“為及時開展受災群眾救助,我們提前下撥100萬元用于鎮街購置應急救助物資,解決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所需,同時對符合條件的受災群眾實施精準救助。”綦江區應急管理局防災減災科工作人員祝鵬程說。

及時的物資救助背后,是無數基層干部在暴雨中的日夜堅守。正是憑借一雙“鐵腳板”,他們為群眾筑起了一道堅實的“生命防線”。
“雨最大的時候,山路滑得站不住腳,我們打著電筒,一步一步往前挪。”談起7月9日的排查經歷,打通鎮村鎮建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羅爽記憶猶新,“深一腳淺一腳,褲腿上全是泥。”
“我都睡熟了,他們使勁敲門把我喊醒,說是要看屋頭有沒有出現安全隱患。”村民吳明亮說。
當天凌晨,羅爽和同事楊先林、周建以及駐守工程師王曉梅,頂著瓢潑大雨,在濕滑崎嶇的山路上逐戶排查。正是這次“拉網式”排查,為包括吳明國、吳明亮在內的18名群眾贏得了寶貴的轉移時間。

“羅爽們”的堅守,是綦江區應對災害的縮影。在這場區域性暴雨中,16名駐守工程師與市級專家深入一線識別風險點,21個鎮街的150余名鎮村干部、黨員、網格員輪班巡查,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市、區、鎮街和村社區四級聯動形成網格體系,累計出動1103人次,排查隱患點376個,緊急轉移146人,共同構筑起一道高效協同的“人防”堤壩。
下一步,綦江區將加快構建“技防+人防+工程防”的地災防治體系,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一方面,推進采煤沉陷區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密監測設備安裝,擴大感知范圍,讓技術預警更精準;另一方面,加強分級分類培訓,提升基層干部、黨員、網格員的排查能力和群眾的防災意識;同時加快推進工程除險項目建設,最大限度消除隱患,減輕地災危害。
責任編輯:董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