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報道·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廣聚英才共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
2025-07-28 09:28:34 來源: 光明日報

【連續報道·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關懷青年,高度重視西部地區人才工作,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對積極培養引進用好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提出明確要求,多次回信勉勵高校青年學子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重慶市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堅持創新制勝、人才引領、改革突破協同發力,推動人才工作系統性重塑,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巴渝大地成為各方英才薈萃、青年創新創業的熱土。
圍繞堅持和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人才工作格局。突出人才思想政治引領,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主體班次培訓內容,完善黨委聯系服務專家機制,常態組織專家人才愛國奮斗研修,引導廣大人才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擁抱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建設新重慶。強化人才工作系統謀劃,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定位,市委聚焦人才發展重大戰略問題,加強對人才工作的系統設計和整體部署,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研究制定頂尖人才集聚、四大重慶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政策,有力帶動全市人才工作水平整體提升。壓緊壓實責任體系,出臺“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工作清單,每年實施市級部門和區縣重點人才項目清單,定期發布人才發展指數,將人才工作納入黨建統領“885”工作機制和區縣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推動落實“管行業就要管人才、抓項目就要抓人才”。
聚焦服務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強戰略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緊緊圍繞加快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速推動人才隊伍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不斷夯實創新發展人才根基。大力集聚頂尖人才,整合實施項目跟投、人才獎勵、直達快響等舉措,支持重點單位、重大平臺集聚全球頂尖人才來渝創新創業,著力形成“集聚一名頂尖人才、打造一個高水平團隊、催生一批前沿成果、培育一個新興產業”的滾雪球效應,引領推動市域創新效能整體躍升,全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全國第7位、西部第1位。加速壯大青年人才隊伍,實施百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2024年吸引34.5萬名青年“就在重慶”,加速打造青年西部就業創業首選之城。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梯度培育體系,推出新重慶青年創新人才項目、博士后創新發展支持計劃等,連續4年招收博士后超過1000名,青年科技人才擔任市級科研項目負責人比例超過70%,一大批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加快培育產業創新人才,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集聚、“滿天星”軟件人才培養專項,建設重慶高等研究院、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師及其后備人才1萬名,工程師總數達55萬人;升級“巴渝工匠”行動,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重點產業匹配度達8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總量的比例達32%、居西部第一。
堅持以“416”科技創新布局牽引打造高能級人才平臺。緊扣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錨定生命健康、數智科技、新材料、綠色低碳4大科創高地,強化央地協同,以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為重點,聯動打造市域科創走廊體系和人才發展試驗區。構建高能級實驗室體系,金鳳、嘉陵江、明月湖等重慶實驗室全面運行,重組形成全國重點實驗室11家,超瞬態實驗裝置、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速建設,國家及部級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增至231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倫茨·克勞斯在渝設立其國內首個諾獎工作站。培育科技領軍企業矩陣,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分別增至9123家、7.47萬家。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獨角獸企業,千里智駕等一批引領性企業落地,賽力斯等高成長型創新企業不斷涌現。建設高水平大學集群,實施一流學科建設專項,布局建設前沿交叉技術研究院,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65個,82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學科排名前1%,人才培養集聚能力顯著提升。
突出重點領域和數字賦能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以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服務機制改革項目為引領,以“渝才薈”數字賦能人才服務與治理,聯動實施集成式改革舉措,持續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改革人才評價機制,聚焦解決“一刀切”問題,迭代深化人才分類評價,破除“四唯”傾向,創新建立高層次人才“目錄+計分”雙通道評價體系,授予重點單位人才自主認定權,加快形成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強化人才激勵機制,積極為人才松綁,實施頂尖人才全權負責、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制度,構建高層次人才市場化薪酬、科技成果轉化“以權代股”等多維激勵措施,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提高至80%以上。打造人才服務治理數智場景,推進人才服務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開發“渝才薈”數字應用,搭建產才供需智配場景,培養集聚技術經理人、職業經理人、投資經理人、孵化器管理人等四支“金牌陪跑人”隊伍,因地制宜布局建設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港、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助力人才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
擴大國際國內人才交流合作構建多層次開放型人才體系。充分發揮重慶承東啟西、牽引南北、通江達海的內陸開放綜合樞紐作用,積極拓展人才交流合作渠道,促進更多海內外人才跨越山海、雙向奔赴。高水平搭建人才交流平臺,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建設全國首個“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拓展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推進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才聯合培養,落地重慶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推出“留學重慶”品牌,人才合作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體系化推進人才制度開放,在全國首批開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試點,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雙向離岸創新創業新機制,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與工作類居留許可“一窗受理、并聯審批”,發布境外職業資格清單213項,實施外籍人員醫療、教育、金融、出行等便利化舉措。全方位深化省際人才交流,大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發起成渝地區“一帶一路”千項科技合作項目、千名青年科學家交流“雙千”計劃,川渝兩地開展干部人才互派培養,共建重點實驗室11家,互認高層次人才服務7項,共享專家資源4萬多名,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項目161項。選派干部到上海、江蘇、浙江掛職,深化魯渝人才幫扶協作,推進援藏干部人才工作走深走實。
人才是謀創新、謀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中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作用。重慶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縱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堪當大任的青年人才,廣泛匯聚各類人才扎根重慶、建功西部,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中共享時代機遇、共創美好未來。
責任編輯:杜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