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薯遇上新技術 萬州示范田結出“增收果”
2025-07-24 10:45:40 來源: 重慶三峽融媒體中心
“活了大半輩子,從沒見過紅薯7月就豐收!這新法子,真是把老作物種出了新花樣!”7月23日,在重慶三峽農科院甘寧基地的甘薯示范田里,種了一輩子紅薯的付紹瓊,看著滿地飽滿的“煙薯25”,忍不住直咂嘴。當傳統種植的老經驗遇上現代農業新技術,這片土地正上演著令人驚喜的“變形記”。

“以前咱種的本地老紅薯,皮厚肉粗,清明下種,霜降才收,一年就等那一茬。”付紹瓊蹲在田埂上,對比著自家地里的“老紅薯”和示范田的“萬薯25”,“你看這新品種,皮兒薄、肉兒甜,3月底就栽苗,鋪著地膜保著溫,比老品種早收三個月,7月底就上市,正好趕上鮮貨少的時候,4塊錢一公斤,比秋冬賤賣時貴了一半還多!”
測產數據更有說服力:“萬薯25”畝產1650.3公斤,“煙薯25”畝產1500.2公斤,“普薯23”畝產1767.7公斤。按這個收成算,一畝“萬薯25”能掙6600元。

“過去澆水靠挑,施肥靠撒,累得腰酸背痛,紅薯還長得歪瓜裂棗。”付紹瓊指著示范田里的滴灌管,眼里滿是新奇,“現在這‘水管子喂肥’的技術,真是神了!肥料化成水,順著管子直接流到根上,啥時候該多澆水,啥時候該多喂肥,技術員都按日子算好了,手機一點就搞定。”
這水肥一體化的新技術,把傳統種植的“憑感覺”變成了“講科學”。付紹瓊摸了摸“萬薯25號”光滑的表皮:“你看這紅薯,個個長得勻稱,沒蟲眼沒傷疤,商品率超過93%,擱以前靠土辦法,想都不敢想!”

最讓付紹瓊驚嘆的是“一茬接一茬”的種植法。“老規矩是10月份收完紅薯地就荒著,人家這示范田,7月份頭季剛挖完,藤蔓剪下來直接當第二季的苗,當天就栽上,11月又能收一茬,正好趕春節前賣好價錢。”
專家組現場評議時說,正是這“傳統作物+現代技術”的碰撞,讓萬州紅薯擺脫了“一年一收、產量低、賣不上價”的老路子。付紹瓊揣著技術員給的技術手冊,拍著手上的泥土:“老經驗得改,新技術得學,回去就照著干,讓咱的老土地也長出‘新錢景’!”
重慶三峽融媒體中心記者 應鳳林 通訊員 李秋卓
責任編輯:徐力超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