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故事匯|浩口仡家醉人的“三幺臺”
2025-07-20 20:42:03 來源: 武隆發布
人闖江湖,或作旅游攬勝,或行采風獵奇,或去拜親訪友,當你在異域他鄉突然享受到一場風情獨特、別開生面的待客之禮,一定會感受到一種刻骨銘心的無比興奮直至終身難忘。位于武陵山下芙蓉江畔、武隆區浩口苗族仡佬族鄉仡家的待客“三幺臺”,就會令你產生異常強烈的情感沖擊。


長期生活在大山深壑中的仡佬族同胞,因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影響,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自古以來就養成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習慣。一年四季里,只要有相近的親鄰來家拜訪做客,主人都要進行熱情相待,首先要招呼客人進屋“坐一會”。在來客落座后,主人會立即端來一碗老鷹茶,或泡上一碗“米籽”糖開水(此米籽加工是先將糯米蒸熟,后陰干,再炒成米籽泡用白糖泡成),再遞上兩張自家種的葉子煙,才開始與客人聊天敘事。到了中午或傍晚該吃飯時,還要留客在家“過午”或“宵夜”。
浩口仡家人的“三幺臺”,就是浩口鄉仡佬族鄉親在款待重要客(或“稀衡客”)時,舉行的一種待客儀式。主人以獨特濃厚的民族風俗,辦一次稱之為特色民俗的飲食宴和獨有的禮儀,盡到主人好客之情意。
“幺臺”,是仡語中的一個專用詞語,意為“完結”的意思,比如“你家修的房子‘幺臺’了么”“啥子原因讓你辦事拖拉,緊倒還不‘幺臺’喲?”

所謂待承賓客的“三幺臺”,就是請客吃一頓飯時有三個程序的安排。平常人家的待客在宴請時,大多是待客進屋坐定后先飲一些酒、后再吃飯。而仡家人的“三幺臺”,卻要按照仡佬族的風俗進行三次待客儀式:先是在客人來到主人家時,主人一定先得請客人喝一碗“進門酒”。結束之后,再端上自己熬制的新鮮風味油茶(或“老鷹茶”)讓客人慢慢品嘗。等到品茶結束,最后才正式入席進餐。
第一“臺”為喝迎賓酒

開席之前,女主人先在酒桌上擺出經過自己精心準備的“下酒菜”。這些下酒菜一般為九盤(仡佬人認為“九”是個十分吉利的數字,含有“長久”“久久”之意,也是對客人的一種尊敬,“酒”與“久”的音相加,便為“情誼天長地久”),分別是自家隔年殺豬時制作的臘豬肝、豬心子、舌頭、耳朵、肚片、腰花、香腸。每樣菜品各盛一盤,每盤只裝10片,人均一片。只等上者一聲“請”,盤內很快各掃而光。
主人等客人坐定之后,才從里屋中抱出裝有“包谷燒”“高梁酒”或“楊梅果酒”的酒壇子來,視入席喝酒的人數擺上一個個黝黑色的土碗,把壇中的酒“嘩嘩”地倒進碗里。熱情地用雙手高高捧著,恭恭敬敬地送到每位客人手里。
在向客人敬酒的同時,許多主人都是自己先端上一碗,按照祖輩傳下來的習俗,靠在平胸的位置,再恭恭敬敬、熱情洋溢地唱起仡家人待客的《迎客酒歌》,表達對客人的尊重。這席前的敬酒,一般為三巡(次),每敬一巡唱一段。《迎客酒歌》的歌詞內容是:
“我來敬上笫一杯,為給貴客洗風塵,
旅途一路多勞累,舒筋活血提精神。
迎客敬上第二杯,酒桌之上盡真心,
杯中美酒不能留,一點一滴喝干凈。
自古仡家最好客,主客就是一家人,
今天喝下三碗酒,歡迎來日再登門。”
客人在主人情真意切的敬酒歌聲中,都會被其真情所感動,于是一一捧碗開懷暢飲。如有不勝酒力的或一些不飲酒的女客人,主人也不會作勉強,只要求你接過酒碗,也就算領了情。
三巡酒畢,家里人立即上前撤走席上的杯盤,程式進入第二“臺”。
第二“臺”為茶席

茶席上,主人備用的茶水飲品,大多是一碗碗以臘豬油熬制的深褐色茶湯。此種“油茶”,是浩口鄉仡佬族同胞早年以來特別喜歡食用的一種飲品。仡佬族“油茶”制作方法也十分別致。人們先將采集來的山毛茶、老鷹茶和細藤茶葉倒進鐵鍋里與少許食油炒黃,再加水煮融,然后用鐵鏟或瓢背將茶葉反復在鍋里搓揉,制成其“茶羹”。要吃“油茶”時,再用食油將“茶羹”煉香,加水澆開,最后加進鹽以及“油渣”(殺年豬時熬制豬油后的肉渣)、香蔥、蒜泥、椒葉、芝庥之類佐料即成。這樣的油茶不但口味俱佳,還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吃上一碗精神倍增。據說此風俗就從祖上一直傳承至今。
主、客飲茶,先為每人一碗,如客人喜歡,還可再添加。品茶時,桌上同樣要擺放許多食物(或地方干果等)來助飲,一般是米粑、蕎粑、陰米花、核桃、花生、板栗、葵花子等素食。
在喝茶品味的過程中,主、客一邊慢斟細飲,一邊親切地聊敘情懷,增進雙方的親情友誼,一般說得多,吃得較少。
有些講究的家庭,還要在遞送茶水時,由家庭主婦或姑娘女兒家向客人唱一段《敬茶歌》。比如:
“油茶甜,油茶香,敬請客人來品嘗,
歡迎您們來我家,情深深來意長長,
油茶甜香潤心里,請把情意記心上。
“油茶甜,油茶香,油茶出自我仡鄉,
吃它一碗能解乏,精神旺盛疲勞消……
雙方一邊飲用一邊悠閑地互訴衷腸、無拘無束擺起各種各樣的“龍門陣”,相互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中進行情感交流,時間沒有太多的限制。
待主客用茶結束以后,家里人又才撤去碗盞,程序進入第三“臺”。
第三“臺”為正餐宴

作為接待客人的正餐,熱情好客的仡佬族同胞都十分大方,人們在菜品上都會傾其所有進行精心烹制。不少講面子的家庭在款待重要的客人時,除自家已有的菜肴外,還要到附近的場鎮上去購買一些鄉間缺少的東西。席桌上的菜品一般是燒白、炒豬頭肉、肚扣、油扎酥肉、海帶、豆腐丸、木耳、黃花、筍子等。除此之外,還有四盤代表仡鄉特色的佐菜(即涼菜),分別為豆芽泡菜、蘿卜絲咸菜、霉豆腐、油炸洋芋片,這些佐菜每席是必不可少的。
進餐中,大多數主人家的成員要依次向客人敬酒。先是由家中的老者開頭,然后是家庭成員,再是從寨子中請來陪客的親友。如果遇到客人是表親郎舅,對方便會成為敬酒的主攻目標,不喝半斤八兩不罷休。

主人在向客人請酒時,愛唱歌的又會高聲唱起《敬酒歌》,一邊敬一邊唱,情感真摯,氣氛熱烈。
《敬酒歌》有用山歌、五言句、七言句來表達的,歌詞內容十分豐富,情感表達也很真切。多為:
“今天是個吉祥日,仡家寨上彩云飛,
福星高照貴客來,喜迎佳賓進門庭。
青山笑來綠水迎,真心誠意迎賓客,
我們沒有好茶飯,只有美酒敬客人。
我知您有好海量,莫要客氣來拒絕,
喝的雖是一杯酒,領的是我一片情。
苞谷燒酒自家釀,專門用來敬嘉賓,
開口莫說不會喝,瀟瀟灑灑醉一回……
一碗碗勁酒、一杯杯熱茶、一道道豐盛的菜肴,醉了仡鄉山水,醉了古寨木樓,醉了賓客和主人,會讓外鄉的客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仡佬族同胞那一份份濃烈、古樸、誠摯的盛情和獨特的情真意切的待客之禮。
記者 楊友仁
責任編輯:劉思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