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區構建大調解體系 讓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
2025-07-18 16:27:15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程雅琦)清晨,在江津區夏壩鎮“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中心,調解員詹慶波正耐心傾聽兩位鄰居因裝修噪音引發的糾紛。不到一小時,雙方握手言和。“現在有矛盾不用跑遠,在社區就能解決。”居民王大姐滿意地說。這樣的場景,正是江津區構建大調解體系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江津區委政法委統籌司法局等部門,創新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大調解體系,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從“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轉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區各鎮街、部門全量排查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6.98%。涉訴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同比提升26%,群眾滿意度達98.2%。
“四級網絡”織密調解“防護網”
走進江津區大調解中心,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各鎮街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數據。這個“智慧大腦”,統籌著全區36個分中心、18個行業調委會和331個基層調委會的工作。
“我們構建了‘網格—村社—鎮街—區’四級調解網絡,確保矛盾不上交。”江津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印發《多元調解“融網進樓”改革方案》,全區組建2276個“1+3+N”網格調解團隊,整合網格員、樓棟長等力量,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在先鋒鎮的“講理壩”,村民圍坐調解的場景已成常態。這個由鄉賢、律師組成的調解團隊,今年已化解土地糾紛47起。而在城區,鼎山街道的聯調中心則通過“拉家常”式調解,讓90%的物業糾紛就地化解。
專業力量打造調解“特種兵”
全區在建筑領域糾紛、物業糾紛、勞動爭議等重點行業領域,設立了18個行專調解委員會,實現橫向到邊,行業全覆蓋。
“多虧了商事調解中心的專家,幫我們追回了80萬貨款。”某建材公司負責人感慨道。江津區通過建立142名專職調解員、3076名兼職調解員的人才庫,并在物業、商事等領域培育45名專家調解員,讓專業人辦專業事。
在全市首個商會駐庭調解室——“福商調解室”里,商會調解員老周剛成功調解一起合同糾紛。“我們熟悉行業規則,調解起來更高效。”今年以來,這類行業調解組織已化解商事糾紛120件,涉及金額800余萬元。
為提升調解專業化水平,江津區建立“云課堂+實戰演練”培訓體系,開展培訓89期,評定“金牌調解員”30名。同時出臺《專職調解員管理辦法》,實行“優勝劣汰”機制,今年已淘汰不合格人員2名。
智慧賦能跑出調解“加速度”
在幾江街道的“智慧調解室”,調解員正通過視頻連線為異地務工人員調解勞資糾紛。這樣的數字化調解室,江津已建成4個,通過“重慶調解在線”系統實現糾紛化解全流程線上辦理。
“現在手機一點就能申請調解,還能查看進度。”市民張先生通過“重慶調解在線”app,三天內解決了消費糾紛。該系統能實現糾紛受理、調解、結案全流程線上辦理,今年以來,已受理線上調解申請9114余件,平均辦理時長縮短至3個工作日。
更值得一提的是“321”閉環機制:村社3次調解未果上報鎮街,鎮街2次調解未果轉區級,最后1次由大調解中心攻堅。這套機制推動2024年涉訴糾紛調解成功率提升至24.81%,其中物業糾紛調解量增長40%。
多元協同繪就治理“同心圓”
在江津區行政爭議化解中心,司法局、信訪辦等部門工作人員正聯合調解一起征地補償糾紛。這種"6+N"聯席研判機制,今年已化解重大風險隱患26件。
2024年,面對武駿光能因行業困境擬裁員的重大風險,江津區啟動多部門協同機制,組建由人社、公安、信訪等部門組成的工作專班,通過“依法減員+分類安置+數字監測”的組合拳,最終實現員工平穩離職,全程未引發群體性事件或負面輿情。這一案例成為全區大調解體系處置重大勞資糾紛的典范。
針對跨界糾紛,江津還與合江、習水等邊界地區建立聯合調解中心,設立24個邊界調解室。去年成功化解川渝邊界用水糾紛28起,相關做法獲評“川渝法治共建典型案例”。
“調解不是終點,預防才是關鍵。”區司法局局長李杰介紹,通過“法治夜校”“調解開放日”等活動,全區已培養“法律明白人”1.2萬名,矛盾糾紛總量同比下降15%。
站在新的起點,江津區正深化“調解+”機制,推動調解與信訪、仲裁等深度銜接。正如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刁偉所說:“我們要讓每一起矛盾糾紛都感受到法治的溫度,讓'楓橋經驗'在江津煥發新的生機。”
責任編輯:徐力超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