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土地”變“希望田” 江津區鄉創學院賦能“新農人”返鄉創業
2025-07-18 16:22:48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江波 程思穎)“嗡嗡嗡……”清晨6點,三架植保無人機在玉米地上空劃出優美的弧線。27歲的石鵬程手持智能終端,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每塊田地的墑情數據。
返鄉創業大學生石鵬程,是鄉村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如今已蛻變為江津區西湖鎮黃泥社區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經理,也是一位扎根田間、用科技和制度創新的“新農人”。由青澀的畢業生轉變為“青年新農人”,得益于江津區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的賦能。
返鄉創業初期,缺乏適宜土地和專業種植技術是石鵬程面臨的兩大困境。恰逢學院籌建“創業項目庫”,鄉村人才服務專員廣泛走訪摸排鄉村人才創新創業難題,石鵬程意識到這可能正是解決他創業困境的契機,隨即向服務專員反饋了所遇的難題。西湖鎮鄉村人才服務站迅速響應,將情況上報學院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經專家研判,該項目被納入“創業項目庫”重點扶持。
鄉村人才服務專員為石鵬程詳細解釋了江津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政策,積極協調西湖鎮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為他匹配整治出的撂荒“沉睡土地”,并選派江津區農業首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江津區糧食首席專家團隊為他詳細介紹了“糧經套作”立體種植模式,其中“水稻+油菜”輪作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閑置時間,提高土地利用率;“玉米+菊花”套種技術能巧妙利用玉米和菊花的生長特性,實現高矮作物的合理搭配,以及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這位“新農人”興奮地感慨:“多虧這政策與技術的‘組合拳’,黃泥社區曾經的‘沉睡土地’,如今實現畝均增收600元,讓我們真正嘗到政策的甜頭。”
學院還在全區范圍內組織石鵬程等“新農人”,在吳灘鎮新靈村等地開展學習交流與現場培訓,實地觀摩耕種現場演示、無人機播種巡田、農機裝備展示。“以前只能靠自己鉆研如何高效率耕種巡田,有了學院以后,參加各種培訓的機會變多了,還能和行業前輩在現場交流學習,讓我有機會接觸到‘無人機巡田’‘丘陵山地農機’這些高科技。”這位畢業于四川大學的“新農人”笑著說,“以前人工巡田要3天,現在無人機1小時就能完成。”
無人機測繪技術的運用,是石鵬程在學習交流中受益的生動體現。他對周邊土地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測繪,快速獲得地形地貌、面積、坡度等詳細數據,并能及時發現土壤侵蝕、排水不暢等問題,為土地的科學規劃和合理利用提供精準依據。
此外,西湖鎮鄉村人才服務專員在組織開展院壩會時,從合作社脫貧戶發言中敏銳捕捉到存在“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通、價格上不去”等痛點,并反饋至學院。學院結合既往成功經驗,提出發展電商與產地直銷的解決途徑。恰逢此時,重慶笨小鳥餐飲公司就農產品銷售政策向學院咨詢,學院迅速聯動西湖鎮商會電商分會與企業開展研討。最終促成雙方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駱來有俚”扶貧直銷超市,并通過組織座談會、院壩會等形式,積極為石鵬程等“新農人”及當地脫貧群體與該超市搭建產銷對接橋梁。由超市將合作社、脫貧戶的富硒產品運送到兩江新區等地貨架,讓更多人享受到江津的高質量農副產品。
如今,當地特色農產品憑借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品牌形象,在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當前,學院構建“技術端-生產端-經營端-銷售端”四端融通的人才培養體系優勢正在不斷顯現,“人才引領、大戶示范、老農耕種、集體托底”的種植矩陣,讓令人頭疼的“沉睡土地”搖身一變,成為創新創業的“希望田”。
責任編輯:徐力超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