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第1眼|Al賦能數字重慶建設 一座超大城市加速向未來
2025-07-13 11:54:34 來源: 重慶廣電-第1眼TV
重慶,是全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建于“平行嶺谷”上最大的城市,眾山梳列、江河縱橫,僅城鎮常住人口就超過了2300萬。當城區人口超過千萬,就將面對:超大城市——這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如何運行的問題。重慶的辦法是:讓數字跑起來,讓城市更聰明。今日聚焦,我們由此展開。

智能化!“城市大腦”重塑生活
交通擁堵,是全球普遍面臨的“大城市病”。重慶被稱作8D魔幻之城,獨特地形賦予了豐富的城市景觀,也給交通管理帶來不小的挑戰。最近,一場球賽讓重慶龍興足球場迎來了5萬多名觀眾,周邊車輛超過2.7萬輛。人與車都遠超峰值的大型活動,交通事故的警情卻下降了近20%,散場時間還縮短了30分鐘。這一“增”一“降”,靠的是這套“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動態調整,智慧方案、自動啟動。

“比如這個交通信號燈,之前不管什么時候,人走到這里紅燈都是60秒。但是我們引入智能平臺之后,它就會自動調整到更符合現在人流和車流量的狀態。”市公安局渝北區分局交巡警支隊秩序大隊大隊長杜偉告訴記者。

重慶的這套交通智管方案,整合了長達6800公里的城市道路網絡,納入了3400個交通路口,覆蓋了2900組信號燈。海量數據形成數字中樞,通過AI應用,如指臂使,精細化地管理著每一個路口的通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交通科研處綜合科科長徐龍透露,系統應用后,重慶擁堵指數低于全國10個同類超大城市的平均水平。

這是AI賦能“數字重慶”建設的一次“小試牛刀”。而這樣的智能應用,在重慶層出不窮。在“魅力重慶”無人機燈光秀上,“城市照明智能監控系統”操控著30公里堤岸線上所有的燈光。看得見的萬家燈火與天空畫卷,與看不見的無數感應終端配合無間,呈現出視覺的盛宴。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已成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數字基座。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正在被聰明的“城市大腦”重塑,也在點亮人們的生活。

重慶的“城市大腦”在不斷歸集海量數據中,不斷變得更聰明和更強大。根據《重慶市人工智能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行動計劃》,到2027年,全市將打造不少于60個范式場景。其核心就是:數字重慶特有的三級治理中心體系。截至今年一季度,這一體系已累計辦理事件1140余萬件,辦結率達97.3%。這背后,頭號功臣是重慶的一體化數字平臺。這一平臺有著龐大的數據底座,目前已匯集1550萬個感知設備,它們通過“貫通應用”協同聯動,覆蓋城市的方方面面。
歸集數據!“智管”城市方方面面
隨著嘉陵江上游的持續強降雨,嘉陵江沙坪壩段水位正處于緩慢上升階段。防汛決策指揮系統屏幕上,嘉陵江流域的雨水情數據一目了然,不同顏色的標記實時顯示著各個站點的情況。這套名為“知天”的智能系統”集成了雨情、水情、汛情等各類實時監測數據,能精準劃定淹沒區域,提前預警。

“我們會利用系統觸發洪水處置事件,同步推送至市、區、鎮街三級治理中心。”沙坪壩區氣象局氣象臺副臺長李黎說。 沙坪壩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主任曹錚介紹,防汛決策指揮效能提升50%,人員轉移疏散撤離時間最快30分鐘。
行之有效的AI應用,背后靠的是算力的支撐,每一次決策,都需要運算海量的數據,以“知天”為例,集成了:嘉陵江2800余個自動氣象站、32個水文站的數據資源,和陜甘川渝地區12個部門的防汛信息,是大數據貫通的“云集成”。人工智能的算法加算力,賦能于大數據,如同插上了雙翼,帶來的是跨越式的起飛。

在永川區茶山竹海,火險巡護無人機搭載AI算法,能精準識別煙霧和火點;火險因子監測終端,每30秒掃描一次溫濕度和風力;衛星遙感系統,遠程監測林區狀況。這些海量數據,最終都匯集到“森林防滅火一體化綜合應用場景”數字平臺,資源一圖通覽、預警一鍵智達、應急一屏調度。實現了“被動應急”向“主動防控”的轉變,完成了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的“進階”。

一大批AI應用場景的加速落地,來自重慶對“人工智能+”的超前布局。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重慶正在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策源地”,無論是數字產業化還是產業數字化,“人工智能+”都將是關鍵變量。“人工智能”也被稱為“超級跑道”,深刻影響著每一條產業賽道。對于一座產業門類齊全的制造重鎮來說,這也意味著:AI技術將“大有用武之地”。
從“重慶制造”邁向“重慶智能”
最近,重慶時空底座2.0發布。相當于為重慶“做CT”。通過高精度三維掃描,覆蓋“9+2”中心城區的超6000公里道路和11萬棟建筑,同時賦能于超大城市治理和產業發展。

長安前瞻技術研究院副總經理、重慶長安智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禹慧麗表示,重慶時空底座2.0給智能汽車帶來的是,增加了更多的從車到跟周圍環境的一個交互能力。
這是數字產業化的一個縮影,因為廣闊的應用天地,在于產業的數字化。走進賽力斯超級工廠,放眼望去,全是揮舞的機械手臂。在這里,沖壓一套汽車部件,僅需5秒。總裝線上,2分鐘即可下線一輛新車。輕松高效、省時省力——這是人們關于“未來工廠”的暢想。
大大小小的智慧系統,分布于產業鏈之上,在工業互聯網的基座上,合體運轉,這就是“產業大腦”的本質。重慶加快打造“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新模式,已在汽摩、五金、醫藥等重點行業,全面布局“產業大腦”,與之對應的“未來工廠”,也已為數不少。截至2024年底,重慶累計建成183個智能工廠、1096個數字化車間,從制造邁向“智能制造”,更多的海量應用場景,也將躍然于這座城市的“超級跑道”。

對重慶來說,AI的賦能作用已越發明顯。加速以AI賦能數字重慶建設,如何加速?從何入手?在重慶郵電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樊自甫教授看來, 一是以應用場景為牽引,面向“產業大腦”建設、超大城市“智慧治理”、民生服務“精準響應”等人工智能賦能需求,擴大人工智能在數字重慶建設中的融合應用。二是加快構筑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基石,及時將數字重慶建設中的經驗知識轉化為模型算法。三是以完善產業生態為著力點,提升人工智能賦能成效,聚焦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基礎性、應用性研究,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強化開源社區及開放平臺建設,推動更多的人工智能創新成果向數字重慶建設轉化應用。

重慶豐富的工業制造數據“金礦”,和超大城市的數據基座,為人工智能的超級賽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AI賦能數字重慶建設,二者形成強大合力,加速擁抱智能化的浪潮。這背后,是人工智能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深度融合。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能夠聽到這座城市更有力的回響。
(重慶廣電-第1眼TV 吳霜 吳靜 雷羽 李藝 丁琳 陳力 報道)
責任編輯:陳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