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丨三屜蒸籠替子還債 “包子婆婆”的“誠信包子”
2025-07-01 21:30:15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首席記者 陳美西)今(1)晚,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2024年“誠信之星”,來自重慶的“包子婆婆”陳淑梅入選。
重慶銅梁袁家社區,陳淑梅家的陽臺上,還擺放著三屜舊蒸籠,這是她“創業”的起點。
12年前,陳淑梅痛失獨子,好心人送她三屜小蒸籠辦起包子鋪——靠著一毛、兩毛錢的零錢利潤,在十余載寒暑中,陳淑梅夫妻兩人用沾滿面粉的雙手,還清了兒子生前欠下的67萬元債款。
如今,她店里的大蒸籠已經發展到三十屜,“包子婆婆”的故事不僅溫暖了一座城市,更讓一諾千金、勤勞感恩的美德香飄全國……

“恒心包子”
用三屜蒸籠起家替亡子還債
銅梁區巴川街道六順花園小區,社區街角飄起的包子香,藏著最動人的創業史。
時間回到2013年4月18日,命運的重錘擊碎了陳淑梅的晚年安寧。
獨子意外離世,留下67萬元債務和兩個年幼的孫兒。當債主們忐忑上門時,這位母親用顫抖的手接過賬本。“這些錢也是別人的血汗錢,我們做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她向債主們許下諾言:“我們絕不賴賬!”
這句話讓欠條變得沉重——法律上本可免責的老人,卻選擇用余生丈量誠信的刻度。
最艱難的時候,陳淑梅白天做清潔工,晚上給服裝店洗衣服,打兩份工,還要照顧孫子、贍養父母。
有人提議:“陳婆婆,你有做包子的手藝,在小區開個店吧,也好照顧孫子!”
陳淑梅覺得這是個門道,她說干就干。購置物資時,一屜蒸籠30元,她買不起多的,只好選了三屜小蒸籠。
“你這點蒸籠,哪里像做生意的架勢?”店老板疑惑,便詢問起緣由。陳淑梅淚眼婆娑講完自己的故事,老板也聽得哭了起來,執意將蒸籠贈予這位“替兒子還債的母親”。

從此,陳婆婆家陽臺上的三屜蒸籠,成了最特別的“創業基金”。
找門面、做招牌……本該頤享天年的年紀卻要創業,很多事情摸不著頭腦。還好有社區、鄰居、媒體來幫忙!
靠著這“三屜蒸籠”起家,陳淑梅每次賺點錢,就增買兩屜蒸籠,擴大規模。漸漸的,她的包子因為真材實料、衛生可靠出了名,大家都親切地喊她“包子婆婆”。
“誠信包子”
最后一筆欠款硬塞給債主
凌晨三點的銅梁,星光還未褪去。六順花園小區包子鋪的燈光,總是最先亮起。陳淑梅和丈夫李其云開始和面、調餡,蒸汽模糊了兩位老人布滿皺紋的臉。
為保證食材新鮮,她寧可多花錢也要買綠色認證的豬肉,后來肉鋪老板被她的誠信打動,每斤主動降價兩元。
"再窮也不能缺德"——這是"包子婆婆"掛在嘴邊的話。她做的包子皮薄餡大,咬開總能溢出飽滿的汁水。
學生們從初中吃到成家立業,打工者說嘗出了"媽媽的味道"。最多時一天要賣上千個,老兩口的手指因常年揉面早已變形,卻始終保持著最初那份認真。
賣包子賺來的都是零錢,錢上沾染著面粉和油脂的香味。
每次積攢了一大袋零錢,陳淑梅就跑到銀行或者麻將館換上整錢,再送到債主家中。還到最后一筆兩萬元,已經是2017年。債主體恤老人,不愿收錢,陳淑梅硬塞到他辦公室就跑了。
那一天,回到家中,她和丈夫抱在一起痛哭一場。
回想還債的那幾年,陳淑梅一刻也不敢停下來,一但閑下來,就開始思念兒子。每當她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小孫子成了最大的寄托。
兩個孫子看得懂她的臉色,鉆到婆婆的懷里,抱抱她,捏捏她的臉蛋,雖然不說什么,但是婆孫心里都懂。
“以前沒門面,孫子們就知道幫忙,把蒸籠從6樓端到樓下。學校發一個水果,他們都要拿回來給我吃。"喪子之痛成了永遠的傷疤,在老兩口的心底結痂,但禮儀孝道在家中的傳承,成了最大的欣慰。
生活在向前,愛讓人?出了血肉。
許多債主甚至成了陳淑梅的親人——家里的書桌、櫥柜都是債主陳云送來的,老兩口有急事回老家,陳云再忙也會開?接送。
“爭氣包子”
為城市帶來向上“蒸”能量
如今,陳淑梅的家中,堆滿了榮譽。
2015年,陳淑梅夫婦被評為“中國好人”“重慶市道德模范”;2017年,陳淑梅夫婦被評為第六屆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范;2019年,陳淑梅家庭獲評“全國最美家庭”。

2017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人?大會堂隆重舉行。作為第六屆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范,陳淑梅、李其云夫婦參加大會。
獎狀鋪滿了老屋的墻面,卻蓋不住陳淑梅最珍視的“三屜蒸籠”。如今,這些見證過淚水的蒸籠安靜地躺在陽臺上,成為孫輩們最生動的“誠信教材”。
這份溫暖也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生長:每年銅梁馬拉松比賽,選手們都可以吃上“包子婆婆”送上的“加油包”,感受銅梁的城市溫度。每年重陽節,“包子婆婆”會為巴川街道福利院、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愛心包”。
每年春節,銅梁車站下車的返鄉農民工,也都會免費吃上“包子婆婆”送上的熱氣騰騰的包子。空閑時間,陳淑梅夫婦還會幫助小區打掃衛生,幫助小區左鄰右舍調解小矛盾。
十余年來,包子婆婆的美德已經香飄全國。
責任編輯: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