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清平鎮逆勢突圍 玻璃產業產值超10億元
2025-07-01 06:22:39 來源: 重慶日報

6月25日,位于合川區清平鎮的重慶市笙建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笙建玻璃)生產車間內,停工3個多月的窯爐終于復產。“之前資金鏈斷了,付不起燃氣費用,本以為廠子就要關停了,沒想到相關部門靠前服務,積極協調,才轉危為安。”公司董事長劉成書回想起那段難忘的經歷時說。
今年3月,已經8個月沒收到貨款的笙建玻璃不得不選擇停產。經過兩個多月休整,笙建玻璃決定復產,但欠了燃氣公司200萬元的燃氣費,對方要求先還款再通氣。
“當時,貨款仍沒有收回,沒錢支付燃氣費。”劉成書說,曾與對方多次協商先通氣后還款,但一直沒能達成共識。
后來,合川區清平鎮人大主席李建忠了解到此事,便主動詢問情況。“當時笙建玻璃還接了上千萬元的訂單要趕著生產。”李建忠說,他也不認識該燃氣公司的負責人,幾經周轉,終于和對方取得聯系,經過幾個小時地溝通,終于說動燃氣公司先為笙建玻璃通氣。
“目前公司已經恢復經營,工人們正加班加點生產,力爭在9月前完成一個1000萬元的訂單。”劉成書說,抓生產的同時,他們繼續積極尋找新客戶,多拿訂單,力爭今年產值突破4000萬元。
不止笙建玻璃,幾公里外的重慶博永玻璃器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永玻璃)生產車間內同樣一片忙碌。“今年外貿訂單增加,我們新建了3條自動生產線和一條人工吹制線,來確保產量。”公司總經理龐鈞云說,公司每年60%的產量都用于出口,今年預計還要增加10%,實現這一增速,得益于公司改變了出口策略。
以前,博永玻璃主要通過外貿公司開辟國際市場,自身參與較少。隨著行業競爭日漸激烈,博永玻璃意識到要想長遠發展,必須挖掘更多優質海外客戶。
于是,博永玻璃自主招聘、培育了一批外貿人才,開始主動“走出去”,參加國外玻璃行業的展會,挖掘潛在客戶。龐鈞云說,今年在德國參展時,他們現場就拿到了一個60萬元的訂單,目前客戶已經考察完公司,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公司的生產技術、工藝流程、產品質量也有了進一步提升,更契合歐洲市場需求,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據介紹,博永玻璃有1000多萬元的外貿訂單正在抓緊生產,客戶涵蓋歐洲、中亞、印度等。“今年我們還把燃氣爐升級為電爐,產品透明度、亮度更好,對開辟國際市場更有信心。”龐鈞云說。
“目前,鎮內有窯爐的生產企業共23家,年產日用玻璃制品60多萬噸,產品包括酒具、茶具、水具、餐具等300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全國并出口東南亞、中亞、歐洲等國家。”李建忠說,今年以來,全鎮利用企業服務專員機制,常態化開展走訪服務,解決企業招工、用能、融資、物流運輸等難題20余次;并積極招引玻璃產業原材料供應商落戶,探索石英砂、純堿等大宗原材料集中采購,助力企業降本增效。今年1—5月,清平鎮日用玻璃產業規上產值超10億元、同比增長6.74%。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傳勇
責任編輯: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