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 | “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滿一年 標志性成果不斷涌現
2024-06-05 19:36:55 來源: 華龍網 聽新聞

這場重慶專場發布會上提到,重慶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城市,制造業基礎比較好,科教人才資源比較豐富,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將著重在“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和“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這兩個關鍵點上做好文章。
自去年以來,重慶謀劃構建“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今年,市委六屆五次全會又提出,重慶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作為制造重鎮,目前重慶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取得哪些成效?接下來又將如何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重慶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 產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扎實。市經濟信息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自去年提出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一年來,重慶已建立起“專項方案+專班推進”機制,加快形成上下游協作、高中低端協同的融合集群發展格局,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先進材料正加快成長為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汽車產量超過23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50萬輛,全球每生產三臺筆記本電腦就有一臺是“重慶造”。
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中,功率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等領域發展迅速,去年增加值分別增長15%、11.2%;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增加值增長12.3%;三大支柱產業中,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增加值分別增長5.2%、3.3%,軟件信息服務業務收入增長12.8%;6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增長面達66.7%;12個高成長性產業集群中11個正增長,前沿新材料、衛星互聯網等6個未來產業集群在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加速集聚。
得益于“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加速構建,今年1-4月,重慶工業經濟運行也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同比(下同)增長7.7%;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1%,高于全國2.8個百分點,列全國第6位;工業投資增長15.8%,高于全國2.7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一年來,重慶聚焦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不斷引進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項目。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簽約制造業項目266個,新開工項目122個、同比增長31.18%。
在剛剛過去的第六屆西洽會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上,一大批圍繞建設“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其中,3大主導產業項目62個、正式合同額1106.28億元;簽約3大支柱產業項目50個、正式合同額639.12億元;簽約6大特色優勢產業項目24個、正式合同額394.7億元,實現“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全覆蓋。
市經濟信息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市招商工作將繼續聚焦新興前沿、補短鍛長兩大重點方向,瞄準鏈長鏈主、中央企業、創新團隊三類目標對象,扎實推進“4410”年度招商重點工作,力爭全年簽約100億級項目30個、50億級項目60個,到位資金增長8%。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載體。
“當前,我們主要著力將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作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突破口。”市經濟信息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已建立“專項方案+專班推進”產業集群建設工作機制,編制了標志性產業鏈發展全景圖和先進制造業發展產業地圖,形成了“作戰圖+作戰方案+作戰行動”體系化推進的工作格局。
比如,針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重慶將重點推動產品更新換代,進一步向高端邁進,持續鞏固優勢;支持整車企業加強整車平臺架構開發和新車型研發,提高智能駕駛系統前裝比例,打造市場認可度高的品牌與產品矩陣。
針對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這類具備發展潛力的產業,重慶將前瞻布局三代半、第四代化合物半導體研發,推動硅光技術路線應用,打造特色工藝集成電路產業高地;提速MLED產業化進程,突破量子點發光材料、巨量轉移等技術,搶占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制高點。

與此同時,重慶將做好選種育苗,“無中生有”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全面深化央地合作,積極爭取戰略性材料、集成電路、重要裝備等領域更多重大生產力布局,在有效提升自身產業能級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
在強化創新引領方面,重慶將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將資金鏈、人才鏈更加精準嵌入到創新鏈、產業鏈各環節,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如部署技術迭代升級應用場景,開發拓展更多的新應用場景,推動新技術在場景中示范、驗證、迭代,加速原始性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重大技術應用;部署產品迭代升級閉環鏈條,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各類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探索產業技術研究院多元發展模式,構建從科技研發到用戶反饋的產品迭代升級閉環鏈條。
再如,提升產業鏈生成控制能力,持續優化“產業研究院+產業基金+產業園區”產業生成生態,推動更多前沿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源源不斷地生成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提升產業鏈源頭控制能力,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攻關、中試驗證、標準研制和產品開發,推進先進技術和產品向標準轉化,主導和控制技術進步的方向和節奏。

此外,重慶還將推動制造業投融資多元化,探索構建中小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以更大力度、更大誠意、更實舉措引進培養“高精尖缺”人才,把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對接到創新鏈、產業鏈各環節中。
華龍網記者 梁浩楠/文


責任編輯:李茜
華龍網記者 梁浩楠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